高二数学优秀教案精选15篇-凯发k8游戏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细致的小编醉清风给大伙儿找到的15篇高二数学教案的相关文章,仅供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内容导航
高二数学优秀教案5 篇1高二数学优秀教案 篇2高二数学教案 篇3高二数学教案 篇4高二数学教案 篇5数学高二教案 篇6高二数学教案 篇7高二数学教案 篇8数学高二教案 篇9高二数学教案大全 篇10高二数学优秀教案 篇11数学高二教案 篇12高二数学教案 篇13高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14高二数学优秀教案 篇15高二数学优秀教案5 篇1
高中数学必修教案
一、教学过程
1、复习。
反函数的概念、反函数求法、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定义域值域的关系。
求出函数y=x3的反函数。
2、新课。
先让学生用几何画板画出y=x3的图象,学生纷纷动手,很快画出了函数的图象。有部分学生发出了“咦”的一声,因为他们得到了如下的图象(图1):
教师在画出上述图象的学生中选定生1,将他的屏幕内容通过教学系统放到其他同学的屏幕上,很快有学生作出反应。
生2:这是y=x3的反函数y=的图象。
师:对,但是怎么会得到这个图象,请大家讨论。
(学生展开讨论,但找不出原因。)
师:我们请生1再给大家演示一下,大家帮他找找原因。
(生1将他的制作过程重新重复了一次。)
生3:问题出在他选择的次序不对。
师:哪个次序?
生3:作点b前,选择xa和xa3为b的坐标时,他先选择xa3,后选择xa,作出来的点的坐标为(xa3,xa),而不是(xa,xa3)。
师:是这样吗?我们请生1再做一次。
(这次生1在做的过程当中,按xa、xa3的次序选择,果然得到函数y=x3的图象。)
师:看来问题确实是出在这个地方,那么请同学再想想,为什么他采用了错误的次序后,恰好得到了y=x3的反函数y=的图象呢?
(学生再次陷入思考,一会儿有学生举手。)
师:我们请生4来告诉大家。
生4:因为他这样做,正好是将y=x3上的点b(x,y)的横坐标x与纵坐标y交换,而y=x3的反函数也正好是将x与y交换。
师:完全正确。下面我们进一步研究y=x3的图象及其反函数y=的图象的。关系,同学们能不能看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有什么样的关系?
(多数学生回答可由y=x3的图象得到y=的图象,于是教师进一步追问。)
师:怎么由y=x3的图象得到y=的图象?
生5:将y=x3的图象上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交换,可得到y=的图象。
师:将横坐标与纵坐标互换?怎么换?
(学生一时未能明白教师的意思,场面一下子冷了下来,教师不得不将问题进一步明确。)
师:我其实是想问大家这两个函数的图象有没有对称关系,有的话,是什么样的对称关系?
(学生重新开始观察这两个函数的图象,一会儿有学生举手。)
生6:我发现这两个图象应是关于某条直线对称。
师:能说说是关于哪条直线对称吗?
生6:我还没找出来。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几何画板找出两函数图象的对称轴,画出如下图形,如图2所示:)
学生通过移动点a(点b、c随之移动)后发现,bc的中点m在同一条直线上,这条直线就是两函数图象的对称轴,在追踪m点后,发现中点的轨迹是直线y=x。
生7:y=x3的图象及其反函数y=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
师:这个结论有一般性吗?其他函数及其反函数的图象,也有这种对称关系吗?请同学们用其他函数来试一试。
(学生纷纷画出其他函数与其反函数的图象进行验证,最后大家一致得出结论:函数及其反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
还是有部分学生举手,因为他们画出了如下图象(图3):
教师巡视全班时已经发现这个问题,将这个图象传给全班学生后,几乎所有人都看出了问题所在:图中函数y=x2(x∈r)没有反函数,②也不是函数的图象。
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
点(x,y)与点(y,x)关于直线y=x对称;
函数及其反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
二、反思与点评
1、在开学初,我就教学几何画板4。0的用法,在教函数图象画法的过程当中,发现学生根据选定坐标作点时,不太注意选择横坐标与纵坐标的顺序,本课设计起源于此。虽然几何画板4。04中,能直接根据函数解析式画出图象,但这样反而不能揭示图象对称的本质,所以本节课教学中,我有意选择了几何画板4。0进行教学。
2、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学习过程当中,可借助于生动直观的形象来引导人们的思想过程,但常常由于图形或想象的错误,使人们的思维误入歧途,因此我们既要借助直观,但又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摆脱直观而形成抽象概念,要注意过于直观的例子常常会影响学生正确理解比较抽象的概念。
计算机作为一种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在直观化方面有很强的表现能力,如在函数的图象、图形变换等方面,利用计算机都可得到其他直观工具不可能有的效果;如果只是为了直观而使用计算机,但不能达到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促进学生思维的目的的话,这样的教学中,计算机最多只是一种普通的直观工具而已。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计算机更多的是作为学生探索发现的工具,学生不但发现了函数与其反函数图象间的对称关系,而且在更深层次上理解了反函数的概念,对反函数的存在性、反函数的求法等方面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当前计算机用于中学数学的主要形式还是以辅助为主,更多的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直观工具,有时甚至只是作为电子黑板使用,今后的发展方向应是:将计算机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让学生通过计算机发现探索,甚至利用计算机来做数学,在此过程当中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促进数学思维,发展数学创新能力。
3、在引出两个函数图象对称关系的时候,问题设计不甚妥当,本来是想要学生回答两个函数图象对称的关系,但学生误以为是问如何由y=x3的图象得到y=的图象,以致将学生引入歧途。这样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是必须力求避免的。
高二数学优秀教案 篇2
一、说教材:
1、地位、作用和特点:
《xxx》是高中数学课本第xx册(x修)的第xx章“xxx”的第xx节内容。
本节是在学习了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打下基础,所以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此外,《xx》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的特点之一是xx;特点之二是:xxx。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b、c
(2)能力目标:a、b、c
(3)德育目标:a、b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据自己对研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认识,结合本校学生实际,主要突出了几个方面:一是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二是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就是把教和学的各种方法综合起来统一组织运用于教学过程,以求获得效果。另外还注意获得和交换信息渠道的综合、教学手段的综合和课堂内外的综合。并且在整个教学设计尽量做到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触发学生的思维,使教学xx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思维教学代替单纯的记忆教学。三是注重渗透数学思考方法(联想法、类比法、数形结合等一般科学方法)。让学生在探索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常见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性素质。四是注意在探究问题时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以利于开放学生的思维。当然这就应在处理教学内容时能够做到叶老师所说“教就是为了不教”。因此,拟对本节课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反馈发展
三、说学法:
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有效的能被学生接受的学法指导应是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是通过优化教学程序来增强学法指导的目的性和实效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自学、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相关知识,使学生在探索研究过程中分析、归纳、推理能力得到提高。
本节教师通过列举具体事例来进行分析,归纳出,并依据此知识与具体事例结合、推导出,这正是一个分析和推理的全过程。
2、让学生亲自经历运用科学方法探索的过程。主要是努力创设应用科学方法探索、解决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中体会科学方法,如在讲授时,可通过演示,创设探索规律的情境,引导学生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经过抽象思维揭示内在规律,从而使学生领悟到把可靠的事实和深刻的理论思维结合起来的特点。
3、让学生在探索性实验中自己摸索方法,观察和分析现象,从而发现“新”的问题或探索出“新”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动力。在实践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多观察、多交流、多分析;老师要给学生多点拨、多启发、多激励,不断地寻找学生思维和操作上的闪光点,及时总结和推广。
4、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猜测、尝试、质疑、发现等探究环节选择合适的概念、规律和解决问题方法,从而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如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中,蕴含的本质差异,从而摆脱知识迁移的负面影响。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养成认真分析过程、善于比较的好习惯,又有利于培养学生通过现象发掘知识内在本质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创设情景:a、教师演示实验。b、使用多媒体模拟一些比较有趣、与生活实践比较有关的事例。c、讲述数学科学的有关情况。)激发学生的探究xx,引导学生提出接下去要研究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1、针对上面提出的问题,设计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通过动手探索有关的知识,并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得出新知,并进一步提出下面的问题。
2、组织学生进行新问题的实验方法设计—这时在设计上是有对比性、数学方法性的设计实验,指导学生实验、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显示学生的实验数据,模拟强化出实验情况,由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出知识的结构。
(三)、实施反馈:
1、课堂反馈,迁移知识(迁移到与生活有关的例子)。让学生分析有关的问题,实现知识的升华、实现学生的再次创新。
2、课后反馈,延续创新。通过课后练习,学生互改作业,课后研实验,实现课堂内外的综合,实现创新精神的延续。
五、板书设计:
在教学中我把黑板分为三部分,把知识要点写在左侧,中间知识推导过程,右边实例应用。
六、说课综述:
以上是我对《xxx》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整个课堂中,我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知识,并把它运用到对的认识,使学生的认知活动逐步深化,既掌握了知识,又学会了方法。
总之,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在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和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指导思想。并且能从各种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高二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正弦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周期性、(小)值、单调性、奇偶性;
(2)能熟练运用正弦函数的性质解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正弦函数在r上的图像,让学生探索出正弦函数的性质;讲解例题,总结方法,巩固练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探索归纳能力;让学生体验自身探索成功的喜悦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认识到转化“矛盾”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经;培养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弦函数的性质。
难点:正弦函数的性质应用。
教学工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在数学一中已经学过函数,并掌握了讨论一个函数性质的几个角度,你还记得有哪些吗?在上一次课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正弦函数的y=sinx在r上图像,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图像一起讨论一下它具有哪些性质?
【探究新知】
让学生一边看投影,一边仔细观察正弦曲线的图像,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正弦函数的定义域是什么?
(2)正弦函数的值域是什么?
(3)它的最值情况如何?
(4)它的正负值区间如何分?
(5)?(x)=0的解集是多少?
师生一起归纳得出:
1.定义域:y=sinx的定义域为r
2.值域:引导回忆单位圆中的正弦函数线,结论:|sinx|≤1(有界性)
再看正弦函数线(图象)验证上述结论,所以y=sinx的值域为[-1,1]
高二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巩固二元一次不等式和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能用此来求目标函数的最值。
重点难点
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是教学重点。
如何扰实际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并给出解答是教学难点。
教学步骤
【新课引入】
我们知道,二元一次不等式和二元一次不等式组都表示平面区域,在这里开始,教学又翻开了新的一页,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可以逐步看到它的运用。
【线性规划】
先讨论下面的问题
设,式中变量x、y满足下列条件
①求z的值和最小值。
我们先画出不等式组①表示的平面区域,如图中内部且包括边界。点(0,0)不在这个三角形区域内,当时,,点(0,0)在直线上。
作一组和平等的直线
可知,当l在的右上方时,直线l上的点满足。
即,而且l往右平移时,t随之增大,在经过不等式组①表示的三角形区域内的点且平行于l的直线中,以经过点a(5,2)的直线l,所对应的t,以经过点的直线,所对应的t最小,所以
在上述问题中,不等式组①是一组对变量x、y的约束条件,这组约束条件都是关于x、y的一次不等式,所以又称线性约束条件。
是欲达到值或最小值所涉及的变量x、y的解析式,叫做目标函数,由于又是x、y的解析式,所以又叫线性目标函数,上述问题就是求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①下的值和最小值问题。
线性约束条件除了用一次不等式表示外,有时也有一次方程表示。
一般地,求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值或最小值的问题,统称为线性规划问题,满足线性约束条件的解叫做可行解,由所有可行解组成的集合叫做可行域,在上述问题中,可行域就是阴影部分表示的三角形区域,其中可行解(5,2)和(1,1)分别使目标函数取得值和最小值,它们都叫做这个问题的解。
高二数学教案 篇5
平面向量共线的坐标表示
前提条件a=(x1,y1),b=(x2,y2),其中b≠0
结论当且仅当x1y2-x2y1=0时,向量a、b(b≠0)共线
[点睛](1)平面向量共线的坐标表示还可以写成x1x2=y1y2(x2≠0,y2≠0),即两个不平行于坐标轴的共线向量的对应坐标成比例;
(2)当a≠0,b=0时,a∥b,此时x1y2-x2y1=0也成立,即对任意向量a,b都有:x1y2-x2y1=0?a∥b.
[小试身手]
1、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已知a=(x1,y1),b=(x2,y2),若a∥b,则必有x1y2=x2y1.()
(2)向量(2,3)与向量(-4,-6)反向。()
答案:(1)√(2)√
2、若向量a=(1,2),b=(2,3),则与a b共线的向量可以是()
a.(2,1)b.(-1,2)c.(6,10)d.(-6,10)
答案:c
3、已知a=(1,2),b=(x,4),若a∥b,则x等于()
a.-12b.12c.-2d.2
答案:d
4、已知向量a=(-2,3),b∥a,向量b的起点为a(1,2),终点b在x轴上,则点b的坐标为________.
答案:73,0
向量共线的判定
[典例](1)已知向量a=(1,2),b=(λ,1),若(a 2b)∥(2a-2b),则λ的值等于()
a.12b.13c.1d.2
(2)已知a(2,1),b(0,4),c(1,3),d(5,-3)。判断与是否共线?如果共线,它们的方向相同还是相反?
[解析](1)法一:a 2b=(1,2) 2(λ,1)=(1 2λ,4),2a-2b=2(1,2)-2(λ,1)=(2-2λ,2),由(a 2b)∥(2a-2b)可得2(1 2λ)-4(2-2λ)=0,解得λ=12.
法二:假设a,b不共线,则由(a 2b)∥(2a-2b)可得a 2b=μ(2a-2b),从而1=2μ,2=-2μ,方程组显然无解,即a 2b与2a-2b不共线,这与(a 2b)∥(2a-2b)矛盾,从而假设不成立,故应有a,b共线,所以1λ=21,即λ=12.
[答案]a
(2)[解]=(0,4)-(2,1)=(-2,3),=(5,-3)-(1,3)=(4,-6),
∵(-2)×(-6)-3×4=0,∴,共线。
又=-2,∴,方向相反。
综上,与共线且方向相反。
向量共线的判定方法
(1)利用向量共线定理,由a=λb(b≠0)推出a∥b.
(2)利用向量共线的坐标表达式x1y2-x2y1=0直接求解。
[活学活用]
已知a=(1,2),b=(-3,2),当k为何值时,ka b与a-3b平行,平行时它们的方向相同还是相反?
解:ka b=k(1,2) (-3,2)=(k-3,2k 2),
a-3b=(1,2)-3(-3,2)=(10,-4),
若ka b与a-3b平行,则-4(k-3)-10(2k 2)=0,
解得k=-13,此时ka b=-13a b=-13(a-3b),故ka b与a-3b反向。
∴k=-13时,ka b与a-3b平行且方向相反。
三点共线问题
[典例](1)已知=(3,4),=(7,12),=(9,16),求证:a,b,c三点共线;
(2)设向量=(k,12),=(4,5),=(10,k),当k为何值时,a,b,c三点
共线?
[解](1)证明:∵=-=(4,8),
=-=(6,12),
∴=32,即与共线。
又∵与有公共点a,∴a,b,c三点共线。
(2)若a,b,c三点共线,则,共线,
∵=-=(4-k,-7),
=-=(10-k,k-12),
∴(4-k)(k-12) 7(10-k)=0.
解得k=-2或k=11.
有关三点共线问题的解题策略
(1)要判断a,b,c三点是否共线,一般是看与,或与,或与是否共线,若共线,则a,b,c三点共线;
(2)使用a,b,c三点共线这一条件建立方程求参数时,利用=λ,或=λ,或=λ都是可以的,但原则上要少用含未知数的表达式。
数学高二教案 篇6
一、教学内容
这学期按照教育局教研室的要求,教学任务比较重。选修1-1,第三章《导数》,根据教研室的计划,应该安排在春节前。鉴于期末考试临近,这一章没有学习,所以这学期的教学内容有以下几个部分:选修1-1《导数》,选修1-2,共四章《统计案例》,《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二、教学策略
根据年山东省高考数学(文科)大纲的要求,应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切实重视学生学习的实施,让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的劳动。精心备课,精心指导,针对目标学生不放松,努力使目标学生数学成绩有效,积极交流,提高教学水平,同时认真学习《框图》,学习新课程,应用新课程。
三、具体措施
这学期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教学工作:
1、注重学习计划指导学习,善用好学案例。注重研究老师如何说话,就是注重研究学生如何学习。
2、尽量分层次做作业,尤其是加餐,提高尖子生的学习成绩。
3、特别注意学生作业的落实,不定时查看学生的集锦和作业本。
4、组织单位通过,做好试卷讲评工作。
5、积极沟通目标学生的想法和感受。
高二数学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流程图的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
(2)能用文字语言表示算法,并能将算法用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表示简单的流程图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设计流程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流程图的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动手作图,、用自然语言表示算法,用图表示算法。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程序化思想,在归纳概括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算法的顺序结构与选择结构。
难点:用含有选择结构的流程图表示算法。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学法:学生通过动手作图,、用自然语言表示算法,用图表示算法,体会到用流程图表示算法,简洁、清晰、直观、便于检查,经历设计流程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而学习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表示简单的流程图。
教学用具:尺规作图工具,多媒体。
四、教学思路
(一)问题引入揭示课题
例1尺规作图,确定线段的一个5等分点。
要求:同桌一人作图,一人写算法,并请学生说出答案。
提问:用文字语言写出算法有何感受?
引导学生体验到:显得冗长,不方便、不简洁。
教师说明:为了使算法的表述简洁、清晰、直观、便于检查,我们今天学习用一些通用图型符号构成一张图即流程图表示算法。
本节要学习的是顺序结构与选择结构。
右图即是同流程图表示的算法。
(二)观察类比理解课题
1、投影介绍流程图的符号、名称及功能说明。
符号符号名称功能说明终端框算法开始与结束处理框算法的各种处理操作判断框算法的各种转移
输入输出框输入输出操作指向线指向另一操作
2、讲授顺序结构及选择结构的概念及流程图
(1)顺序结构
依照步骤依次执行的一个算法
流程图:
(2)选择结构
对条件进行判断来决定后面的步骤的结构
流程图:
3、用自然语言表示算法与用流程图表示算法的比较
(1)半径为r的圆的面积公式当r=10时写出计算圆的面积的算法,并画出流程图。
解:
算法(自然语言)
①把10赋与r
②用公式求s
③输出s
流程图
(2)已知函数对于每输入一个x值都得到相应的函数值,写出算法并画流程图。
算法:(语言表示)
①输入x值
②判断x的范围,若,用函数y=x 1求函数值;否则用y=2—x求函数值
③输出y的值
流程图
小结:含有数学中需要分类讨论的或与分段函数有关的问题,均要用到选择结构。
学生观察、类比、说出流程图与自然语言对比有何特点?(直观、清楚、便于检查和交流)
(三)模仿操作经历课题
1、用流程图表示确定线段a、b的一个16等分点
2、分析讲解例2;
分析:
思考:有多少个选择结构?相应的流程图应如何表示?
流程图:
(四)归纳小结巩固课题
1、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的模式是怎样的?
2、怎样用流程图表示算法。
(五)练习p992
(六)作业p991
高二数学教案 篇8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及作用】
基本不等式又称为均值不等式,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第3章第3节内容。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本节课为第一课时,重在研究基本不等式的证明及几何意义。本节课是在系统的学习了不等关系和掌握了不等式性质的基础上展开的,作为重要的基本不等式之一,为后续进一步了解不等式的性质及运用,研究最值问题奠定基础。因此基本不等式在知识体系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在生活及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所以基本不等式应重点研究。
【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对《不等式》学段的目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特确定如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掌握基本不等式,理解算数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的概念,学会构造条件使用基本不等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基本不等式,使学生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从实际中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通过数学思维认知世界,从而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掌握基本不等式,能借助几何图形说明基本不等式的意义。
难点:利用基本不等式推导不等式。
关键是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掌握。
二、教法分析
本节课采用观察——感知——抽象——归纳——探究;启发诱导、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基本不等式为主线,从实际问题出发,放手让学生探究思索。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地反映了教学内容,使学生思维活动得以充分展开,从而优化了教学过程,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学法指导
新课改的精神在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法,因此,本课主要采取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让学生想一想,做一做,用一用,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以问题为中心,以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主线展开。这种安排强调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对知识的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具体过程安排如下:
(一)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设计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数学教育必须基于学生的“数学现实”,现实情境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平台,数学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构造数学现实,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他们的数学现实。基于此,设置如下情境:
上图是在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会标是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设计的,颜色的明暗使它看上去像一个风车,代表中国人民热情好客。
[问题1]请观察会标图形,图中有哪些特殊的几何图形?它们在面积上有哪些相等关系和不等关系?(让学生分组讨论)
(二)探究问题,抽象归纳
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设计1.探究图形中的不等关系
形的角度----(利用多媒体展示会标图形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之和小于或等于正方形的面积。)
数的角度
[问题2]若设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a、b,应怎样表示这种不等关系?
学生讨论结果:。
[问题3]大家看,这个图形里还真有点奥妙。我们从图中找到了一个不等式。这里a、b的取值有没有什么限制条件?不等式中的等号什么时候成立呢?(师生共同探索)
咱们再看一看图形的变化,(教师演示)
(学生发现)当a=b四个直角三角形都变成了等腰直角三角形,他们的面积和恰好等于正方形的面积,即。探索结论:我们得到不等式,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
设计意图:本背景意图在于利用图中相关面积间存在的数量关系,抽象出不等式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设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基本不等式。
2、抽象归纳:
一般地,对于任意实数a,b,有,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
[问题4]你能给出它的证明吗?
学生在黑板上板书。
[问题5]特别地,当时,在不等式中,以、分别代替a、b,得到什么?
学生归纳得出。
设计意图:类比是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此环节不仅让学生理解了基本不等式的来源,突破了重点和难点,而且感受了其中的函数思想,为今后学习奠定基础。
【归纳总结】
如果a,b都是非负数,那么,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
我们称此不等式为基本不等式。其中称为a,b的算术平均数,称为a,b的几何平均数。
3、探究基本不等式证明方法:
[问题6]如何证明基本不等式?
设计意图:在于引领学生从感性认识基本不等式到理性证明,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前面是从几何图形中的面积关系获得不等式的,下面用代数的思想,利用不等式的性质直接推导这个不等式。
方法一:作差比较或由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设计展开证明。
方法二:分析法
要证
只要证2
要证,只要证2
要证,只要证
显然,是成立的。当且仅当a=b时,中的等号成立。
4、理解升华
1)文字语言叙述:
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
2)符号语言叙述:
若,则有,当且仅当a=b时,。
[问题7]怎样理解“当且仅当”?(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看法,师生总结)
“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的含义是:
当a=b时,取等号,即;
仅当a=b时,取等号,即。
3)探究基本不等式的几何意义:
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设计借助初中阶段学生熟知的几何图形,引导学生探究不等式的几何解释,通过数形结合,赋予不等式几何直观。进一步领悟不等式中等号成立的条件。
如图:ab是圆的直径,点c是ab上一点,
cd⊥ab,ac=a,cb=b,
[问题8]你能利用这个图形得出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解释吗?
(教师演示,学生直观感觉)
易证rtacdrtdcb,那么cd2=ca·cb
即cd=。
这个圆的半径为,显然,它大于或等于cd,即,其中当且仅当点c与圆心重合,即a=b时,等号成立。
因此:基本不等式几何意义可认为是:在同一半圆中,半径不小于半弦(直径是最长的弦);或者认为是,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一半不小于斜边上的高。
4)联想数列的知识理解基本不等式
从形的角度来看,基本不等式具有特定的几何意义;从数的角度来看,基本不等式揭示了“和”与“积”这两种结构间的不等关系。
[问题9]回忆一下你所学的知识中,有哪些地方出现过“和”与“积”的结构?
归纳得出:
均值不等式的代数解释为:两个正数的等差中项不小它们的等比中项。
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设计(四)体会新知,迁移应用
例1:(1)设均为正数,证明不等式: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设计
(2)如图:ab是圆的直径,点c是ab上一点,设ac=a,cb=b,
,过作交于,你能利用这个图形得出这个不等式的一种几何解释吗?
设计意图:以上例题是根据基本不等式的使用条件中的难点和关键处设置的,目的是利用学生原有的平面几何知识,进一步领悟到不等式成立的条件,及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这里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老师指导,师生归纳总结。
(五)演练反馈,巩固深化
公式应用之一:
1、试判断与与2的大小关系?
问题:如果将条件“x>0”去掉,上述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2、试判断与7的大小关系?
公式应用之二:
设计意图:新颖有趣、简单易懂、贴近生活的问题,不仅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探究钻研的兴趣,引导学生加强对生活的关注,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生活中
(1)用一个两臂长短有差异的天平称一样物品,有人说只要左右各秤一次,将两次所称重量相加后除以2就可以了。你觉得这种做法比实际重量轻了还是重了?
(2)甲、乙两商场对单价相同的同类产品进行促销。甲商场采取的促销方式是在原价p折的基础上再打q折;乙商场的促销方式则是两次都打折。对顾客而言,哪种打折方式更合算?(0≠q)
(五)反思总结,整合新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取得了哪些经验教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请教?
设计意图:通过反思、归纳,培养概括能力;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教训,巩固知识技能,提高认知水平。从各种角度对均值不等式进行总结,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
老师根据情况完善如下:
知识要点:
(1)重要不等式和基本不等式的条件及结构特征
(2)基本不等式在几何、代数及实际应用三方面的意义
思想方法技巧:
(1)数形结合思想、“整体与局部”
(2)归纳与类比思想
(3)换元法、比较法、分析法
(七)布置作业,更上一层
1、阅读作业:预习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设计
2、书面作业:已知a,b为正数,证明不等式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设计
3、思考题:类比基本不等式,当a,b,c均为正数,猜想会有怎样的不等式?
设计意图:作业分为三种形式,体现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原则,同时考虑学生的差异性。阅读作业是后续课堂的铺垫,而思考题不做统一要求,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后研究。
五、评价分析
1、在建立新知的过程中,教师力求引导、启发,让学生逐步应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形成比较系统和完整的知识结构。每个问题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具体情况,力争提问准确到位,便于学生思考和回答。使思考和提问持续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学生的思考有价值,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不断的思考和讨论中完善和加深。
2、本节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对基本不等式在数与形两个方面都有比较充分的认识,特别强调数与形的统一,教学过程从形得到数,又从数回到形,意图使学生在比较中对基本不等式得以深刻理解。“数形结合”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不是教师提一提学生就能够掌握并且会用的,只有学生通过实践,意识到它的好处之后,学生才会在解决问题时去尝试使用,只有通过不断的使用才能促进学生对这种思想方法的再理解,从而达到掌握它的目的。
数学高二教案 篇9
教学 目标:
(1)掌握圆的一般方程及其特点.
(2)能将圆的一般方程转化为圆的标准方程,从而求出圆心和半径.
(3)能用待定系数法,由已知条件求出圆的一般方程.
(4)通过本节课学习,进一步掌握配方法和待定系数法.
教学 重点:
(1)用配方法,把圆的一般方程转化成标准方程,求出圆心和半径.
(2)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方程.
教学 难点:
圆的一般方程特点的研究.
教学 用具:
计算机.
教学 方法:
启发引导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引入】
前边已经学过了圆的标准方程
把它展开得
任何圆的方程都可以通过展开化成形如
①
的方程
【问题1】
形如①的方程的曲线是否都是圆?
师生共同讨论分析:
如果①表示圆,那么它一定是某个圆的标准方程展开整理得到的.我们把它再写成原来的形式不就可以看出来了吗?运用配方法,得
②
显然②是不是圆方程与 是什么样的数密切相关,具体如下:
(1)当 时,②表示以 为圆心、以 为半径的圆;
(2)当 时,②表示一个点 ;
(3)当 时,②不表示任何曲线.
总结:任意形如①的方程可能表示一个圆,也可能表示一个点,还有可能什么也不表示.
圆的一般方程的定义:
当 时,①表示以 为圆心、以 为半径的圆,
此时①称作圆的一般方程.
即称形如 的方程为圆的一般方程.
【问题2】圆的一般方程的特点,与圆的标准方程的异同.
(1) 和 的系数相同,都不为0.
(2)没有形如 的二次项.
圆的一般方程与一般的二元二次方程
③
相比较,上述(1)、(2)两个条件仅是③表示圆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或充要条件.
圆的一般方程与圆的标准方程各有千秋:
(1)圆的标准方程带有明显的几何的影子,圆心和半径一目了然.
(2)圆的一般方程表现出明显的代数的形式与结构,更适合方程理论的运用.
【实例分析】
例1:下列方程各表示什么图形.
(1) ;
(2) ;
(3) .
学生演算并回答
(1)表示点(0,0);
(2)配方得 ,表示以 为圆心,3为半径的圆;
(3)配方得 ,当 、 同时为0时,表示原点(0,0);当 、 不同时为0时,表示以 为圆心, 为半径的圆.
例2:求过三点 , , 的圆的方程,并求出圆心坐标和半径.
分析:由于学习了圆的标准方程和圆的一般方程,那么本题既可以用标准方程求解,也可以用一般方程求解.
解:设圆的方程为
因为 、 、 三点在圆上,则有
解得: , ,
所求圆的方程为
可化为
圆心为 ,半径为5.
请同学们再用标准方程求解,比较两种解法的区别.
【概括总结】通过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
(1)求圆的方程多用待定系数法.其步骤为:由题意设方程(标准方程或一般方程);根据条件列出关于待定系数的方程组;解方程组求出系数,写出方程.
(2)如何选用圆的标准方程和圆的一般方程.一般地,易求圆心和半径时,选用标准方程;如果给出圆上已知点,可选用一般方程.
下面再看一个问题:
例3: 经过点 作圆 的割线,交圆 于 、 两点,求线段 的中点 的轨迹.
解:圆 的方程可化为 ,其圆心为 ,半径为2.设 是轨迹上任意一点.
∵
∴
即
化简得
点 在曲线上,并且曲线为圆 内部的一段圆弧.
【练习巩固】
(1)方程 表示的曲线是以 为圆心,4为半径的圆.求 、 、 的值.(结果为4,-6,-3)
(2)求经过三点 、 、 的圆的方程.
分析:用圆的一般方程,代入点的坐标,解方程组得圆的方程为 .
(3)课本第79页练习1,2.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1)圆的一般方程及其特点.
(2)用配方法化圆的一般方程为圆的标准方程,求圆心坐标和半径.
(3)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方程.
【作业】课本第82页5,6,7,8.
【板书设计】
圆的一般方程
圆的一般方程
例1:
例2:
例3:
练习:
小结:
作业:
高二数学教案大全 篇10
一、设计构思
1、设计理念
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倡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动手实践与相互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方式。这种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我们应积极创设条件,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
注重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的主阵地。问题解决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所设计的问题应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伴随新的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后成功感的满足,由此刺激学生非认知深层系统的良性运行,使其产生“乐学”的余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教学中便自发生成。本节主要安排应用类比法进行探讨,加深学生对类比法的体会与应用。
注重学生多层次的发展。在问题解决的探究过程中应体现“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而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是多层次的,所以设计的问题也应有层次性,使各层次学生都得到发展。
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高中数学课程应尽量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
另外,在数学教学中,强调数学本质的同时,也让学生通过适度的形式化,较好的理解和使用数学概念、性质。
2、教材分析
幂函数是江苏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1)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该教学内容在人教版试验修订本(必修)中已被删去。标准将该内容重新提出,正是考虑到幂函数在实际生活的应用。故在教学过程及后继学习过程中,应能够让学生体会其实际应用。《标准》将幂函数限定为五个具体函数,通过研究它们来了解幂函数的性质。其中,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y=x、y=x2、y=x-1等三个简单的幂函数,对它们的图象和性质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现在明确提出幂函数的概念,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学生已经了解了函数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图象,研究了两个特殊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对研究函数已经有了基本思路和方法。因此,教材安排学习幂函数,除内容本身外,掌握研究函数的一般思想方法是另一目的,另外应让学生了解利用信息技术来探索函数图象及性质是一个重要途径。该内容安排一课时。
3、教学目标的确定
鉴于上述对教材的分析和新课程的理念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⑴掌握幂函数的形式特征,掌握具体幂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⑵能应用幂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解决有关简单问题。
⑶加深学生对研究函数性质的基本方法和流程的经验。
⑷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了解类比法在研究问题中的作用。
⑸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论,培养学生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方法和教具的选择
基于对课程理念的理解和对教材的分析,运用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较快的进入数学知识情景,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结构作主动性的扩展,通过问题的导引,学生对数学问题探究,进行数学建构,并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有运用数学成功的体验。本课采用教师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上,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作用的教学思想。
教具:多媒体。制作多媒体课件以提高教学效率。
5、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从具体幂函数归纳认识幂函数的一些性质并作简单应用。
难点是引导学生概括出幂函数性质。
6、教学流程
基于新课程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体现,教学流程的基线为:
考虑到学生已经学习了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对函数的学习、研究有了一定的经验和基本方法,所以教学流程又分两条线,一条以内容为明线,另一条以研究函数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为暗线,教学过程中同时展开。
明线:
暗线:
二、实施方案
问题导引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问题情境⑴写出下列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
①正方形边长x、面积y
②正方体棱长x、体积y
③正方形面积x、边长y
④某人骑车x秒内匀速前进了1km,骑车速度为y
⑤一物体位移y与位移时间x,速度1m/s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答案。幻灯片演示问题。
由具体问题入手,从熟悉的情景引入,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符合学生认识特点。
⑵上述函数解析式有什么共同特征?是否为指数函数?学生相互讨论,必要时,教师将解析式写成指数幂形式,以启发学生归纳。投影演示定义。引导学生观察,训练学生归纳能力。并与前面知识进行区分,以进一步帮助学生明晰概念。
⑶判别下列函数中有几个幂函数?
①y=②y=2x2③y=x④y=x2 x⑤y=-x3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学生鉴别。幻灯片演示题目。
巩固概念,强化学生对概念形式特征的把握。
⑷幂函数具有哪些性质?研究函数应该是哪些方面的内容。前面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研究了哪些内容?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回答。
引导学生回想前面学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研究内容和过程。启发学生用类比思想进行研究幂函数。
⑸幂函数的定义域是否与对数函数、指数函数一样,具有相同的定义域?学生小组讨论,得到结论。引导学生举例研究。结论:幂指数不同,定义域并不完全相同,应区别对待。
激发学生探讨的欲望,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程度。
⑹写出下列函数的定义域,并指出它们的奇偶性:①y=x②y=③y=x④y=x
学生解答,并归纳解决办法。引导学生与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对照比较。(幻灯片演示)引导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作简单归纳:分数指数应化成根式,负指数写成正数指数再写出定义域。幂函数的奇偶性也应具体分析。
⑺上述函数的单调性如何?如何判断?
学生思考:作图引发学生作图研究函数性质的兴趣。函数单调性的判断,既可以使用定义,也可以通过图象解决,直观,易理解。
⑻在同一坐标系内作出上述函数的图象。学生作图,教师巡视。将学生作图用实物投影仪演示,指出优点和错误之处。教师利用几何画板演示(附图1)通过超级链接几何画板演示。训练学生作图的基本功,加强学生的实践,让学生在自己的经验中认识幂函数的图象。避免教师直接使用计算机演示图象,剥夺学生动手的机会。
⑼上述函数图象有哪些共同点?学生讨论,总结。教师引导。可将学生已熟悉的函数y=,y=x一同投影,帮助学生观察。(投影演示结论)
训练学生观察分析能力。
⑽回答第7个问题。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注意学生叙述的严密。训练学生的语言叙述能力。再次体会与指数函数、对数函数性质的区别。体会幂指数的不同情况对函数单调性的影响。
⑾图象之间有什么区别?特别是在分布上。与常数有什么联系?
教师通过几何画板演示图象在第一象限内的变化规律,以验证学生猜想。通过超级链接几何画板演示。(附图2)
这是较高要求,可以让学生自由猜想和发言。进一步提高学生观察,归纳能力。
⑿巩固练习写出下列函数的定义域,并指出它们的奇偶性和单调性:①y=x②y=x③y=x。
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
训练学生自觉运用幂函数图象性质的基本规律。
⒀简单应用1:比较下列各组中两个值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①0.75,0.76;
②(-0.95),(-0.96);
③0.23,0.24;
④0.31,0.31
学生思考,作答,教师引导学生叙述语言的逻辑性。
训练学生用函数性质进行解释,强化学生逻辑意识。其中第④小题是利用指数函数性质解决,注意区别。
⒁请学生考虑可以如何验证上述答案的正确。
学生实践。使用计算器验证,提高学生使用学习工具的意识。
⒂简单应用2:幂函数y=(m-3m-3)x在区间上是减函数,求m的值。
学生思考,作答。教师板演。对幂函数定义进一步巩固,对函数性质作初步应用。同时训练学生对初步答案进行筛选。
⒃简单应用2:
已知(a 1)<(3-2a),试求a的取值范围。
学生思考,作答。教师板演。
训练学生灵活使用性质解题。
数学交流⒄小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和方法有哪些?你有哪些收获和经验?学生思考、小组讨论,教师引导。让学生回顾,小结,将对学生形成知识系统产生积极影响。
数学再现
⒅布置作业:
课本p.732、3、4、思考5思考5作为训练学生应用数学于实际的较好例子,应让能力较好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几点说明:
⑴本节课开始时要注意用相关熟悉例子引入新课。
⑵画函数图象时,如果学生已能够运用计算器或相关计算机软件作图,可以让学生自己操作,以提高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并提高教学效率。
⑶由于课程标准对幂函数的研究范围有相对限制,故第11个问题要求较高,建议视具体情况选择教学。
⑷本设计相关课件采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其中部分使用超级链接至几何画板(4.06版本)进行演示。
高二数学优秀教案 篇11
教学要求:理解曲线交点与方程组的解的关系,掌握直线与曲线位置关系的讨论,能熟练地求曲线交点。
教学重点:熟练地求交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直线a x+b +c =0与直线a x+b +c =0,
平行的充要条件是 ,相交的充要条件是 ;
重合的充要条件是 ,垂直的充要条件是 。
2.知识回顾: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
二、讲授新课:
1.教学例题:
①出示例:求直线=x+1截曲线= x 所得线段的中点坐标。
②由学生分析求解的思路→学生练→老师评讲
(联立方程组→消用韦达定理求x坐标→用直线方程求坐标)
③试求→订正→小结思路。→变题:求弦长
④出示例:当b为何值时,直线=x+b与曲线x + =4 分别 相交?相切? 相离?
⑤分析:三种位置关系与两曲线的交点情况有何关系?
⑥学生试求→订正→小结思路。
⑦讨论其它解法?
解二: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求解;
解三:用数形结合法进行分析。
⑧讨论:两条曲线f (x,)=0与f (x,)=0相交的充要条件是什么?
如何判别直线ax+b+c=0与曲线f(x,)=0的位置关系?
( 联立方程组后,一解时:相切或相交; 二解时:相交; 无解时:相离)
2.练习:
求过点(-2,- )且与抛物线= x 相切的直线方程。
三、巩固练习:
1.若两直线x+=3a,x-=a的交点在圆x + =5上,求a的值。
(答案:a=±1)
2.求直线=2x+3被曲线=x 截得的线段长。
3.课堂作业:书p72 3、4、10题。
数学高二教案 篇12
教学内容
教科书125页,练习三十.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掌握方程的有关知识。
2.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掌握用方程解应用题。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整理和复习,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2.通过整理和复习,培养学生计算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知识化间的联系,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从而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
二、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回忆所学过知识,使知识系统化。
2.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进行体验,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重点
通过知识间的联系,掌握方程的概念和解方程的能力。
四、教学难点
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等。
六、教学步骤
(一)导入(略)
(二)复习
1.这单元学习了什么内容
2.回忆并概括,板书
(1)用字母表示数
(2)解简易方程
(3)列方程解应用题。
(先启发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为整理和复习做准备)。
(三)整理
1.用字母表示数
用字母表示数每天跑步的米数用x表示。
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一星期跑的米数7x。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现在每天跑步的米数x 2凹
(2)出示1(2),引导学生解答。
(把用字母表示数,按整理和复习的类型进行梳理,形成知识结构。)
2.解简易方程
(1)方程的意义,引导学生回忆。
解方程的意义
出示练习三十二1题,进行反馈练习。
(2)整理和复习3题
①口述解题步骤
②使学生明确:根据加、减、乘、除运算关系进解答,这在以前解含有未知数尤的等式中已经掌握。
③出示练习三十三3、4题,部分题分组进行解答,订正,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边整理边反馈练习,使学生已有的经验得到充分体验和发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④引导学生总结,解方程应注意的问题。
3.列方程解应用题
列方程解应用题,用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特点是
①用字母表示未知数
②分析题中的等量关系
③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方程
④解答,检验与答答话。
(2)整理和复习4题
分组进行交流,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练习三十三4题,用方程解,独立计算。
(4)整理和复习5题
①先分组用不同方法解答
②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使学生明确:
用方程解应用题: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
1.未知数用字母表示,勃口列式。
1.未知数不参加列式。
2。根据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
2.根据题里已知数和未知数间关系,引出含有未知数x的关系,引出含有末知数x的等式。的关系,确定解答步骤,再列式计算。
注意:用方程解应用题,得数不注明单位名称;而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得数要注明单位名称。
今后题目中除指定解题方法以外,自己选择解题方法。
(5)练习三十三6题
订正时,引导学生分析、比较。
七、布置作业
练习三十三3、4题部分题,7、8题。
八、板书设计(略)
高二数学教案 篇13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 掌握逻辑联结词且的含义
(2) 正确应用逻辑联结词且解决问题
(3) 掌握真值表并会应用真值表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观察和思考中,在解题和证明题中,本节课要特别注重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品质的培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数学实例,了解逻辑联结词且的含义,使学生能正确地表述相关数学内容。
难点:
1、正确理解命题pq真假的规定和判定。
2、简洁、准确地表述命题pq.
教具准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
教学设想:在观察和思考中,在解题和证明题中,本节课要特别注重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品质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
学生探究过程:
1、引入
在当今社会中,人们从事任何工作、学习,都离不开逻辑。具有一定逻辑知识是构成一个公民的文化素质的重要方面。数学的特点是逻辑性强,特别是进入高中以后,所学的数学比初中更强调逻辑性。如果不学习一定的逻辑知识,将会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经常犯逻辑性的错误。其实,同学们在初中已经开始接触一些简易逻辑的知识。
在数学中,有时会使用一些联结词,如且或非。在生活用语中,我们也使用这些联结词,但表达的含义和用法与数学中的含义和用法不尽相同。下面介绍数学中使用联结词且或非联结命题时的含义和用法。
为叙述简便,今后常用小写字母p,q,r,s,表示命题。(注意与上节学习命题的条件p与结论q的区别)
2、思考、分析
问题1:下列各组命题中,三个命题间有什么关系?
①12能被3整除;
②12能被4整除;
③12能被3整除且能被4整除。
学生很容易看到,在第(1)组命题中,命题③是由命题①②使用联结词且联结得到的新命题。
问题2:以前我们有没有学习过象这样用联结词且联结的命题呢?你能否举一些例子?
例如:命题p:菱形的对角线相等且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3、归纳定义
一般地,用联结词且把命题p和命题q联结起来,就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q,读作p且q。
命题pq即命题p且q中的且字与下面命题中的且 字的含义相同吗?
若 xa且xb,则xb。
定义中的且字与命题中的且 字的含义是类似。但这里的逻辑联结词且与日常语言中的和,并且,以及,既又等相当,表明前后两者同时兼有,同时满足。说明:符号与开口都是向下。
注意:p且q命题中的p、q是两个命题,而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中的p,q是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两个部分。
4、命题pq的真假的规定
你能确定命题pq的真假吗?命题pq和命题p,q的真假之间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分析前面所举例子中命题p,q以及命题pq的真假性,概括出这三个命题的真假之间的关系的一般规律。
例如:在上面的例子中,第(1)组命题中,①②都是真命题,所以命题③是真命题。
一般地,我们规定:
当p,q都是真命题时,pq是真命题;当p,q两个命题中有一个命题是假命题时,pq是假命题。
5、例题
例1:将下列命题用且联结成新命题pq的形式,并判断它们的真假。
(1)p: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q: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
(2)p: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q: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3)p:35是15的倍数,q:35是7的倍数。
解:(1)pq: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且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也可简写成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
由于p是真命题,且q也是真命题,所以pq是真命题。
(2)pq: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也可简写成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
由于p是真命题,且q也是真命题,所以pq是真命题。
(3)pq:35是15的倍数且35是7的倍数。 也可简写成35是15的倍数且是7的倍数。
由于p是假命题, q是真命题,所以pq是假命题。
说明,在用且联结新命题时,如果简写,应注意保持命题的意思不变。
例2:用逻辑联结词且改写下列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
(1)1既是奇数,又是素数;
(2)2是素数且3是素数;
6.巩固练习 :p20 练习第1 , 2题
7.教学反思:
(1)掌握逻辑联结词且的含义
(2)正确应用逻辑联结词且解决问题
高二年级数学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数列的有关概念和性质;
2.在对一个数列的探究过程中,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提高问题探究意识、知识应用意识和同伴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问题的提出与解决
教学难点:
如何进行问题的探究
教学方法:
启发探究式
教学过程:
问题:已知{an}是首项为1,公比为的无穷等比数列。对于数列{an},提出你的问题,并进行研究,你能得到一些什么样的结论?
研究方向提示:
1.数列{an}是一个等比数列,可以从等比数列角度来进行研究;
2.研究所给数列的项之间的关系;
3.研究所给数列的子数列;
4.研究所给数列能构造的新数列;
5.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可以从函数性质角度来进行研究;
6.研究所给数列与其它知识的联系(组合数、复数、图形、实际意义等)。
针对学生的研究情况,对所提问题进行归类,选择部分类型问题共同进行研究、分析与解决。
课堂小结:
1.研究一个数列可以从哪些方面提出问题并进行研究?
2.你喜欢哪位同学的研究?为什么?
高二数学优秀教案 篇15
教学目的:
1.掌握常用基本不等式,并能用之证明不等式和求最值;
2.掌握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性质;
3.会解简单的高次不等式、分式不等式、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简单的无理不等式、指数不等式和对数不等式。学会运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价转换的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本章知识点
二、讲解范例:几类常见的问题
(一) 含参数的不等式的解法
例1解关于x的不等式 .
例2解关于x的不等式 .
例3解关于x的不等式 .
例4解关于x的不等式
例5 满足 的x的集合为a;满足 的x
的集合为b 1 若ab 求a的取值范围 2 若ab 求a的取值范围 3 若ab为仅含一个元素的集合,求a的值。
(二)函数的最值与值域
例6 求函数 的最大值,下列解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解一: ,
解二: 当 即 时,
例7 若 ,求 的最值。
例8 已知x , y为正实数,且 成等差数列, 成等比数列,求 的取值范围。
例9 设 且 ,求 的最大值
例10 函数 的最大值为9,最小值为1,求a,b的值。
三、作业:
1.
2. , 若 ,求a的取值范围
3.
4.
5.当a在什么范围内方程: 有两个不同的负根
6.若方程 的两根都对于2,求实数m的范围
7.求下列函数的最值:
1
2
8.1 时求 的最小值, 的最小值
2设 ,求 的最大值
3若 , 求 的最大值
4若 且 ,求 的最小值
9.若 ,求证: 的最小值为3
10.制作一个容积为 的圆柱形容器(有底有盖),问圆柱底半径和
高各取多少时,用料最省?(不计加工时的损耗及接缝用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