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发k8游戏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教学设计 >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教案【精选6篇】正文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教案【精选6篇】-凯发k8游戏

时间:

在我们平凡无奇的学生时代,大家都背过不少知识点,肯定对知识点非常熟悉吧!知识点就是掌握某个问题/知识的学习要点。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知识点发愁,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教案【精选6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反思 篇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反思

引入: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一下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实验:研磨胆矾、直接用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大理石与盐酸的反应(不用收集二氧化碳)。学生填变化时的现象空,说:上面几个变化有什么区别,填写后面的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的空——总结出变化分为二种:一、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二、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2、板书:应该这样写:

一、化学变化

概念:

特征:

常伴随的现象:(课本上有,让学生画上)

二、物理变化

概念:

三、本质区别:

四、联系:蜡烛燃烧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概念出来后,马上给出相应的练习,可以用课件。

五、化学性质

定义:

内容:

六:物理性质:

定义:

内容:

同样给出定义马上给练习。

七、性质与变化的区别

新策略上的练习。

一个课时刚好。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教案 篇2

1、教材分析

案例章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上册第一单元课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内容分析:本课题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些典型事例,并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透过化学变化时发生的现象揭示和抓住化学变化的特征,从而初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变化的概念,了解化学学科研究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分组协作学习、实验探究

2、教学思路与设计

在学生学习化学课程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大量的化学变化实例,只不过他们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及他们的区别没有思考过,对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没有根本的认识。因此本节课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建立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本课题位于九年级化学上册起始部分,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化学实验。学生刚接触化学不久,对化学学科只有一个初步印象,知道什么是化学,但是怎样研究、利用什么方法研究物质并不清楚。在毫无化学基础、从来没接触化学实验的前提下,如何正确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将是重要环节。同时在这节课中,学生将会与化学实验第一次亲密接触,怎么进行实验,科学探究的方法是什么,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实验探究的学习。

3、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4。教学重难点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判断

5、教学设计框架

一、物质的变化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视频:生活中的几种物质及其变化,对最后***的爆炸进行评述。观看、了解世界由物质组成且物质在不断的变化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爱国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学习化学的志向。

实验1、水的沸腾。

实验2、胆矾的研碎。

实验3、研碎前后胆矾的溶解,胆矾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实验4、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实验1由师生共同完成;实验2和实验4第一个反应由学生分组完成,其余由教师演示,教师引导学生由实验3得出两个结论:实验2中的粉末是胆矾;胆矾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的蓝色沉淀是新物质。

分组实验

学习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与生活中对水沸腾的印象比较,体会观察应更准确和具体。

这是书上的第一批实验,学生的实验基础知识不够,教师完成有危险和有技巧的操作,可以起示范作用,同时又尽可能多的给了学生动手和清楚观察物质的机会。实验1、2与生活经验联系可拉近学生与实验的距离,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比较归纳上述四个实验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

本节最重要的知识由学生总结,记忆深刻。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实践的科学精神,概括、总结的能力,使学生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由实验得出结论的能力和习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调动个性化和开放性思维。教师列举两个变化,由学生判断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为什么?

由学生尽可能多的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学生思考判断小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学会简单运用所学知识

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结合,培养学生开放思维举例说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中伴随的一个现象。

提问: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还伴随那些现象?小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了解变化中伴随的现象,进一步说明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仅是有无新物质生成。

二、物质的性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提问:酒精挥发,铁易生锈在本质上有何不同呢?谁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

分组讨论后小组派代表举出类似的例子。并总结归纳出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培养学生合作、思考、概括、总结的能力,使学生能主动交流和讨论。教师列举两个性质,由学生判断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为什么?学生思考判断学会简单运用所学知识

教师就有关物理性质的几个基本概念作一简单介绍(熔点、沸点、密度)认真听讲使学生了解物理性质的几个基本概念引导学生观察一瓶氧气和二氧化碳,讨论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经验和知识,尽可能的描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试着判断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利用哪些方法可以区分它们,并将你的看法与同学交流。学生观察并讨论

培养学生思考、概括的能力,使学生能主动交流和讨论。教师说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联系,说明事物的变化是复杂的,对复杂事情分类是科学研究的方法之一。学生体会这一科学研究的方法认识科学研究的方法,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后反思:

1、教学环节分析

设问质疑、呈示目标——通过视频(生活中的几种物质及其变化,如钢铁制品生锈、冰雪融化成水),引出教学任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将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学习任务中来。通过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使学生对此产生困惑,并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兴趣和动机,激发学生的思考。

互动交流——教师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者,是善于归纳问题的指导者,更是教学活动的调节者和组织者。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去“发现”问题,提出凯发k8游戏的解决方案,从探究和讨论中掌握知识,获得发展。教师适时的激发学生的思考,让问题的讨论环环相扣,步步深入。

实验探究——新课标倡导的探究学习,是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关键环节。本节课采用引导—发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观察、分析、研究,从而“发现”知识,探究规律;从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通过设计,用实验去探究,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

得出结论—— 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的科学探究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正确的结论。教师帮助学生将在探究阶段所构建的陈述性知识重新组织成有利于运用的知识形式(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把一般性知识概括成),建立并加强其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以便于将来的提取和使用。

总结与反思——在这节探究课的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与反思。总结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学生在完成一阶段的探究活动后,反思这节课所做实验的严密性,还有哪些方面有待解决,另一方面,教师依据整节课的环节,结合教材对全课及探究过程进行总结。

2、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板书有机结合

现代教学媒体(flash动画、powerpoint)能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传媒集于一体,具有促思,激趣,高效等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在发现学习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传统的教学手段板书,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的板书有助于学生倾听已有意见,在此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师生共同完成教学过程。

3、小组协作学习,积极参与问题解决过程

引导—发现探究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习任务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完成的。本节课部分采用小组协作的形式,各小组按照探究活动进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个研究课题。学生要积极主动地获取、分析、处理信息,并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4、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传统课上,老师的演示实验或是学生实验其实变成了验证性的实验,新课改要求一种真正的探究模式,学生从实验中形象的感知,再从理论中抽象的概括,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师从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中选择主题,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运用类似科学研究的办法,使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发展,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提高。通过实验之后的反思,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篇3

说课稿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尊敬的领导,老师,大家好,很高兴能够站在这里进行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义务标准课程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那么今天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首先是教材分析,第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由于这是九年级学生的第二堂化学课而物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物理知识和绪言的理论为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更加深入生活现象,理解化学的概念,同时,也为今后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奠定了基础,做好了铺垫。因此,他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那么根据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我又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目标,首先是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和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理解物理化学变化,物理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运用所学,判断常见的物理化学变化。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其次是过程与方法目标,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观察,使学生掌握归纳总结的方法。通过布置作业,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搜集获取信息的方法。最后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及现象美,并进一步使学生意识到化学与人类进步的关系,体现学习化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主动性。

那么经过以上分析,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也就凸显出来了,本节课的重点是,初步掌握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而难点则在于学习物理化学变化、性质的区别于联系。为学生把好学习化学的第一关。

分析完教材我们再来看一看学生,下面进入到我的学情分析,一方面,我的学生对化学的学习虽然处于启蒙阶段,但已有日常生活经验及绪言的理论知识做基础,能运用一些生活常识判断一些常见的现象。另一方面,学生虽具备一定的观察总结能力,但对化学并未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各项技能也有待于培养。此外,初三的学生大都处于十四到十五岁的年龄段,这时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想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求知欲强,但自控能力又略显不足,针对以上情况,我又该制定怎样的教法,并辅助以学法指导呢?下面就进入到我的教法学法分析。

在这节课的开端,我首先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我会先向学生演示一个趣味实验,引发学生兴趣,随后,让学生观看有关图片,通过演示课本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总结的能力,加深学生记忆。

而我们都知道,理论只有运用于实践才能体现其真正的价值,因此,本节课,我将会通过以下四个环节来进行我的教学过程设计。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本节课的开端,我首先向学生演示一个趣味实验——不怕烧的手。我会通过这样的教学语言:首先,我先给大家变一个小戏法,请大家仔细看,我是如何施法,使我的手不怕烧的!大家看,这是我的手,儿我的道具也十分简单,分别是生活中常见的湿手套,酒精灯,高度白酒,看,现在我带上手套,浸入白酒当中,点燃,看,手套点着了!(停留片刻)又熄灭了!看,我的手竟然没事!手套明明着了,我的手为什么没事呢?那么这一着一灭间到底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进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通过这样一个趣味实验的演示,一方面,有惊无险,却包含了本节课所讲的所有重点内容,如酒精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水蒸发属于物理变化,而其间又包含有水的相关性质,从而将本课要点包揽无余,与课题相呼应,便于教学的进行。另一方面,此实验又能很好 的吸引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了课堂之上,从而是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

第二环节,启发诱导,探索新知。在本节课的开端我会先将全班60个同学进行分组,共为六个大组,之后,我会向学生展示一幅冰块融化的图片,观看过后,对学生进行提问:在冰融化的过程中,有没有新物质生成?根据常识,冰化了就是水,冰和水属于一种物质的两种不同状态,因此,并没有新的物质生成。随后,趁热打铁,我会带领学生一同完成课本上的实验一。二。考虑到这是课本上的第一批实验,学生的实验基础还不够牢固,将由我演示实验一这个较为复杂的实验,而又学生自主完成实验二胆矾的研磨。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会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同时引导学生规范操作,切不可将加热的试管口对向有人处,以免造成危险。此外,在观察实验一时注意与日常生活中开水的沸腾作比较。这样,一方面使学生将实验与生活密切的联系起来,拉近了学生与实验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通过有机的分工,让学生参与进来,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动手机会,便于学生对只是的记忆与掌握。通过与冰块融化做对比,三者的个共同点:反应前后都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改变,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最终归纳总结出物理变化的含义为: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随后,我还是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向学生同时展示出光亮的铁钉和生锈的铁钉,让学生进行观察,进而提问:铁钉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吗?铁在生锈的过程中有新的物质生成吗?还是物理变化吗?带着这样的问题,任选一名学生上台演示磁铁吸引光亮的铁钉和铁锈的实验,通过实验,学生很明显的观察到:光亮的铁钉可以被吸起,而铁锈则不能,从而说明二者并非是同一种物质,也间接的说明铁在生锈的过程中确实产生了新的物质。这样,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在引发兴趣的同时也与生活密切联系,进一步告诉学生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同样,趁热打铁,有我向学生演示课本上的实验三和四,并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使学生思考反应前后是否为同一种物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三中有蓝色沉淀生成,而四中有气泡生成,且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了,通过以上现象,学生总结出有新的物质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而这三个例子也有力的说明了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通过比较,得出化学变化发生的是指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

然而问题也随之产生了,除了有无新物质生成,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判断这两种变化吗?显然通过实验三和四的颜色变化,沉淀气泡生成,学成不难总结出化学变化中常伴有放光,放热,沉淀气泡的产生,而这些明显的现象则可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一般判据。当然,所有的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并适时所有的化学变化都有这么明显的现象,食物腐烂变质便是一例,从而再次提醒学生考虑问题要全面,切不可以偏概全。

通过以上的讲解,学生已经对物理化学变化有了较为清晰地理解,为了运用实际,牛刀小试,我将出示蜡烛燃烧的图片,让学生进行观看,并进一步提问: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到底包含了那些变化?由于这是学生常见的实际问题,已有一定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的学生很快得出:蜡烛燃烧属于化学变化,但其融化又属于物理变化。得出这一结论后,课前的趣味实验变很自然的又被提了出来,手套明明被点着了,为什么还能完好无损呢?这其间又有怎样的变化呢?可讲到这儿,学生心里也就有了答案,酒精燃烧属于化学变化,但燃烧的过程中使水不断蒸发,这是物理变化,而蒸发吸热,降低了手套的温度,也就降低了着火点,手套自然找不起来了!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出物理化学变化之间的联系,即,发生化学变化是通常伴有物理变化,但发生物理变化是则不一定有化学变化。而这又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通过对比讲解,让学生在观察现象思考问题的同时,联系实际与所学,归纳总结,从而解决问题,突破难点,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课讲到此,物理化学变化的概念已基本在学生的脑中建立,那么这些变化又是由谁来决定的呢?接下来我变自然而然的进入到物理化学性质的学习中来。同样参照课前的趣味实验对学生进行进一步解析告诉学生,酒精能燃烧说明他具有可燃性,儿这种可燃性又是通过燃烧这种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因此不难总结出化学性质使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同样,手套会熄灭,是因为酒精和水蒸发带走了一定的热量,降低了温度,低于酒精的着火点,儿着火点优势酒精的一大物理特性,是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因而得出,物理性质使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熔点,密度等。此后,就熔点,沸点,密度这三个物理性质对学生进行简单的介绍。

到此,物理化学变化及性质的概念已基本学完重点已然凸现出来,那么性质和变化之间有存在着怎样的区别于联系呢?这是本节课的一大难点,我会通过简单的举例,如木柴燃烧属于化学变化,而木柴能燃烧则属于化学性质,铁生锈属于化学变化,而铁在潮湿的环境中容易生锈则属于化学性质,进而的得出描述性知识常伴有能,会,可以,难,易等字眼。使学生轻松掌握。最终总结出性质决定变化,变化体现性质。从而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积极地参与思考,增强概括总结能力。理清这一点后,为了是学生真正的吃透要点,我将采用游戏法,将一些诗句及性质现象写在卡片上,分发给学生,我说变化性质,学生举出相应的卡片,进而加深记忆,巩固所学。通过这样的讲解,一方面从学生熟悉的事物现象入手,便于学生的理解与接受,另一方面,采用游戏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巩固了本节课的要点知识,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达 四,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通过对习题的完成,检测自身的听课,从而把知识牢牢的掌握。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以上各位看到的就是我的板书。由于有了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我的板书就简洁明了多了。使学生一看到板书就能在脑子中建立起物理化学变化及性质的概念,从而达到我的教学目标。

总之,这节课,我只是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而学生才是真正的中心,通过这节课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喜欢学化学,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铁的性质化学教案 篇4

铁的性质化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描述有关实验现象;会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知道铁制品锈蚀的原因和一般防锈的方法。

2、能力目标:逐步养成实验、观察、思维的习惯并学会其方法,能利用铁的性质分析解释有关现象和问题。

3、德育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和现代的。冶铁史,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铁的化学性质。

2、对“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理解。

3、建立反应条件对反应结果有很大影响的观点。

三、突破难点措施:通过比较铁与氧气反应,铁在干燥空气中、在水中、与空气和水接触的不同现象,分析原因,得出反应条件不同反应结果不同的结论。

四、教学模式:

开放式“超前自学”教学模式。其基本环节是:学生开放学习--交流学习结果--师生总结评价--创新应用练习。

五、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查阅资料。

六、教学媒体选用:常规仪器(略)、录像片、实物投影仪、图表、计算机。

七、提前准备工作:1、学生查阅有关资料;2、提前一周开始观察铁生锈的三个实验。

八、教学过程:

(一)专题讨论,开阔视野

1、你知道日常生活中哪些用品是铁制成的?

2、你知道我国古代从何时开始生产和使用铁器?我国古代何时发现“湿法冶金”?

3、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钢铁工业生产状况如何?

(二)学习交流,总结评价

1、根据日常生活的观察,了解回忆铁的物理性质:

_色,_态,_延展性,_传导性,硬度_,密度_,熔点_,沸点_,_磁化。

2、铁的化学性质:

[温故知新] 铁在氧气中燃烧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设疑导入] 铁在空气中呢?

[展示] 一周前开始做的三个铁生锈对比实验结果。

[实验与观察]

[分析与思考] 1、三个实验的条件有什么不同?

2、三个实验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3、这说明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

4、如何防止铁生锈?

5、举出你所知道的防止铁生锈的例子,它们的原理是什么?

[启发与点拨] 1、铁锈的主要成份。

2、反应条件不同反应结果相差很大,我们可以通过控制反应条件来 避免铁生锈。

3、全世界每年因生锈而浪费的钢铁约占全世界年产量的1/4, 可见钢铁防锈具有重要意义。

4、常见的防锈方法。

[分组实验] 铁与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

[观察] 有什么现象发生?

[分析与思考] 原因是什么?化学方程式怎么写?

[启发点拨] 1、根据该性质可用铁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2、由该性质也可知使用铁制品应避免与酸接触。

[展示] 提前做好的铜树的实验结果。

[分组实验] 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观察] 有什么现象发生?

[分析与思考] 原因是什么?化学方程式怎么写?属于什么反应类型?

[启发点拨] 铁制品不能盛放硫酸铜溶液。

[小结与概括] 你认为应该如何归纳铁的化学性质?

(三)议议练练,创新应用

[想想议议] 由上述铁的两条化学性质,结合以前所学的制氢方法,你对置换反应有 什么进一步的认识?

[诱导归纳] 1、不同的金属(如铁、锌)可以把同种酸中的氢元素置换出来,制出氢气。

2、同一金属(如铁)可以把不同酸(如盐酸、硫酸)中的氢元素置换 出来,制出氢气。

3、金属铁还可以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

[练习与反馈] 把5.6克铁放入足量硫酸铜溶液中,完全反应后, 溶液的质量有无变 化?为什么?

[创新应用] 查阅有关资料,看看有哪些更先进的防锈蚀的方法?形成一篇科学小论文。

化学教案-二氧化碳的性质 篇5

化学教案-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联系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课堂演示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通过实验及实验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石灰石的用途。

能力目标

学习通过实验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

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从生活视角观察二氧化碳的存在及用途,再从社会视角分析其使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关系;

联系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对温室气体之一的二氧化碳的介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建议

知识讲解指导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建议以探索式学习为主,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而不是教师先讲二氧化碳的性质,然后做实验验证给学生看。

2.讲授方法上,建议以谈话法为主,引导学生观察,与学生讨论每一点二氧化碳的具体性质。

3.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在强调不可燃性和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同时,单独列出二氧化碳的不可燃性和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有利于学生理解灭火这一二氧化碳重要用途。

4.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学生并不陌生。但不宜一次就讲到二氧化碳与碳酸钙反应得到碳酸氢钙,这样只会使难点集中,增加学生学习难度。

课堂引入指导

方法一:近来地球上气温正在逐渐升高,什么原因使能地球气温如此变化呢?这就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方法二:据纸报道,某农村一户农民挖了一口井,约十四、五米,因民工施工时在井下烧火照明,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男孩亦跟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

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作为气态化合物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无论呼入的新鲜空气还是呼出的浊气中都含有二氧化碳。虽然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二氧化碳的知识,但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通过这节教学,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与前面的物质学习联系起来,织成知识网。通过本节的学习,完善并提高学生对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在生命活动中作用的认识。

在氧气、氢气后学习二氧化碳,从学习程序来说对学生并不陌生。如学习物质从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入手,到物质的用途学习。物理性质主要学习色、味、态、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等内容。二氧化碳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其熟悉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信心,挖掘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学习。

此节教学的重点是二氧化碳的性质知识的教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对学生形成知识的重要作用。实验探究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均有重要作用。

本节知识的教学难度不大,多数内容都为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或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学科中已经接触过的知识。教学中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建议:

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在学生学习物质性质、形成化学知识的重要作用。利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

根据学校情况(生源、实验条件)不同,采用开放程度不同的实验探究法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采取小组讨论式学习模式。

联系实际生活、生产学习二氧化碳。

课程结束指导

引导学生依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学习二氧化碳的用途从用途复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课外实验指导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有条件时可以用干冰来制备,这样能避免用盐酸与石灰石制它的氯化氢气的干扰,使学生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认识更清楚。建议补充二氧化碳溶解性实验,用u型管做,并为讲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打下良好基础且过渡自然。

教学设计方案1

教学过程():

【引言】

在某农村,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家挖了一口井,很深,大约有十四、五米,因为施工人员在施工时曾在井内烧火,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男孩亦跟了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剧呢?是谁在作案呢?

原来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们来学习二氧化碳。

在空气中,二氧化碳占0.03%,如果超过1%,就对人类有害处,4%~5%人会感到气喘头痛眩晕,10%的含量人就会窒息死亡。

【板书】第三节  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展示】一瓶二氧化碳的气体。

【演示】

如图:两只纸口袋保持平衡,向其中一直口袋中倒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

【讲解】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比空气重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是1.977克/升。比空气重。刚才我们介绍的致人死亡的井的底部有较大量的二氧化碳,引起密度大,因此,难于扩散。

【提问】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如何?举例说明。

【小结】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中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气体,压强越大,溶解得就越多,如:汽水、啤酒就是高压溶入较多的二氧化碳所形成的。如果将温度降低至-78.5℃(101千帕),气体二氧化碳就变成固体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其含义是“外形似冰,熔化无水”直接变成二氧化碳气体。

【板书】二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演示】

两支燃着的蜡烛都熄灭,且下面的火焰先灭。

【提问】由此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

【板书】1.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进一步解释上述事故的发生及蜡烛熄灭的原因)

【讲解】在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等处一定要防止二氧化碳含量过高而危及生命。

【提问】怎样测试菜窖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过高?

(学生讨论后归纳)

【讲解】在菜窖里做一个灯火实验,如果灯火熄灭或燃烧不旺,说明二氧化碳含量高,人不要进去。

【演示】

【现象】紫色石蕊试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后颜色变红,加热后红色褪去,又恢复紫色。

【讲解】二氧化碳溶解在水里生成碳酸(h2co3),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液变红。碳酸不稳定,加热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板书】2.和水反应:

h2o co2==h2co3

【演示】

澄清石灰水中吹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

【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板书】3.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a(oh)2 co2====caco3↓ h2o

【讲解】碳酸钙为白色不溶于水的固体,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气体,碳酸钙溶解变成溶于水的碳酸氢钙

caco3 h2o co2====ca(hco3)2

碳酸氢钙溶液加热后,又变成碳酸钙

广西桂林著名的芦笛岩内的石柱、石笋或溶洞都是长年累月发生上述反应所致。

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二氧化碳的重要性质,可用之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

【讲解】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二氧化碳也有许多重要的用途。

【板书】

三  二氧化碳的用途

1.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不能燃烧,且比空气重,可用它来灭火。(简介灭火器原理)

2.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热,可用它做致冷剂或用于人工降雨。

3.工业制纯碱和尿素等。

4.植物光合作用。

【小结】二氧化碳是碳的一种重要化合物,掌握它的性质后合理利用它。

教学设计方案 2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既二氧化碳与水、与石灰水的反应

教学过程():

【引入】

找有关温室效应或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录像放1~2分钟。

提出问题:

1、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多少?

2、多些行否?

3、没有行否?

4、二氧化碳有什么重要性质?

【展开】

教师组织学生实验。

根据学校条件不同,采取不同方案。

方案一:学生以小组形式活动。教师将实验内容提前印成学案发给学生。课堂上简单讲解实验注意事项。而后又学生一小组为单位实验,边实验边填表分析每个实验的现象与结论。最后通过师生共同讨论,板书填表来认识co2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

方案二:学生以组为单位活动。教师将实验内容提前印成学案发给学生。教师讲一个实验学生做一个实验,总结一个实验。最后通过师生共同讨论,板书填表来认识co2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

方案三:学生边讲边实验。

方案四:教师演示实验,学生与教师共同讨论,逐步得出结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学生实验:

实验1:观察气体实验

利用简易气体发生装置制取一集气瓶二氧化碳,观察。再将一根燃着的火柴伸到瓶口,观察火柴燃烧的情况。(用小型塑料瓶装)

实验2:溶解性实验

向集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加入约一半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观察。

实验3:灭火实验

将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放有燃着蜡烛的烧杯中,观察

实验 4:密度实验

在自制杠杆天平的两端挂上质量相同的两个纸盒或一次性水杯。杠杆平衡后将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象倒水一样倒入其中一个纸盒或杯子里。观察。

实验5:与水反应实验

在试管中加入少量蒸馏水,滴入2滴紫色试蕊试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发生装置)一段时间,观察。加热试管,使试管内液体沸腾,观察水溶液颜色。

实验6:与石灰水的反应

试管中取少量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发生装置)一段时间,观察石灰水变化。与水反应实验

实验7:趣味实验

打开一瓶汽水瓶盖,立即塞上带导管的橡皮塞,另一端伸入一支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观察。

学案表

实验名称

实验步骤

结论

实验1

观察气体实验

利用简易气体发生装置制取一集气瓶二氧化碳,观察。再将一根燃着的火柴伸到瓶口,观察火柴燃烧的情况。(用小型塑料瓶装)

实验2

溶解性试验

向集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加入约一半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观察。

实验3

灭火实验

将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放有燃着蜡烛的烧杯中,观察。

实验4

密度实验

在自制杠杆天平的两端挂上质量相同的两个纸盒或一次性水杯。杠杆平衡后将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象倒水一样倒入其中一个纸盒或杯子里

实验5

与水反应实验

在试管中加入少量蒸馏水,滴入2滴紫色石蕊试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发生装置)一段时间,观察。加热试管,使试管内液体沸腾,观察水溶液颜色。

实验6

与石灰水的反应

试管中取少量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发生装置)一段时间,观察石灰水变化。

实验7

趣味实验

打开一瓶汽水瓶盖,立即塞上带导管的橡皮塞,另一端伸入一支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观察。

总结: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密度

溶解性

熔沸点

无色

无味

气体

比空气大(1.5倍)

能溶于水(1:1)

无色液体、雪状固体“干冰”

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  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灯火试验)

2.  与水反应

co2 h2o===h2co3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h2co3====co2 h2o  (碳酸饮料)

3.  与石灰水反应

co2 ca(oh)2===caco3¯ h2o(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

(抹墙)

三、二氧化碳的用途

1.  灭火:na2co3 2hcl===2nacl h2o co2­

2.  化工产品的原料

3.  制冷剂

4.  植物光合作用

四、石灰是的用途

石灰石、大理石、白垩的主要成分都是:caco3

主要用途:

1.  建筑材料

2.  制生石灰:caco3=====cao co2 ­

3.制水泥

结束:

讨论:为了使用石灰浆(氢氧化钙)抹的墙壁快点干燥,为什么常常在室内生个炭火盆?为什么开始时,墙壁反而潮湿?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生炭火盆是为了生成co2

c o2==== co2

co2 ca(oh)2===caco3¯ h2o

生成的caco3会比较坚硬。但引有水生成,反而开始墙壁会潮湿。

探究活动

1.试设计家庭化学实验证明碳酸饮料中的二氧化碳存在。

2.人体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约占0.03%,而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约占4%。怎样用实验证明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吸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

3.调查报告:结合生活经验,查阅资料,试写出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报告。

4.讨论:二氧化碳是如何造成温室效应的?

提示:

1.将碳酸饮料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导入到盛有石灰水的容器中,以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

2.略。 3.略。 4.略。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 篇6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3.学习对实验现象观察、描述和分析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定义。

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一 物理变化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6~7页的实验1-1(1)和1-1(2),简单介绍一下实验仪器及药品。老师做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讨论交流】

请举出生活中物理变化的几个例子。

【温馨点拨】

生活中物理变化的例子,木头制成课桌、瓷器破碎、车胎爆裂、汽油挥发等。

【名师归纳】

1.做化学实验时,应该重点观察试剂(如水、胆矾、石灰石)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在实验前后的变化,思考为什么发生变化。

2.物理变化中物质本身并没有发生改变,只是在状态、形状、颜色等方面发生了改变。

【反馈练习】

1.厨房里的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d)

a.煤燃烧 b.刀生锈 c.菜腐烂 d.水蒸发

2.从化学的视角来看,下列名句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c)

a.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曾青(指cuso4溶液)得铁则化为铜

3.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bcde。

a.铁铸锅 b.木头制桌椅 c.汽油挥发 d.灯泡发光 e.香水挥发 f.蜡炬成灰

学习内容二 化学变化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7页实验1-1(3)和1-1(4),简单介绍一下实验装置。老师做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讨论交流】

1.如何在化学实验中学会观察?

2.请举出生活中化学变化的几个例子。

【温馨点拨】

1.观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要了解物质发生的变化,必须从观察入手,在观察中思考,对观察到的变化条件、现象和结果进行科学地分析归纳,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

2.生活中化学变化的几个例子:铁生锈、煤燃烧等。

【名师归纳】

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都不能作为判断发生化学反应的依据。例如:灯泡发光、无色的气态氧气变为淡蓝色液态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最根本的区别:看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反馈练习】

1.下列过程的原理,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c)

a.蒸发 b.导电 c.燃烧 d.灭火

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b)

a.矿石粉碎 b.纸张燃烧

c.酒精挥发 d.冰雪融化

学习内容三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讨论交流】

分析蜡烛燃烧过程中有什么变化发生?

【温馨点拨】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相互联系的。分析蜡烛燃烧的过程:

同时发生

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同时进行着熔化,但熔化的过程中却有一部分在燃烧。

【名师归纳】

物理变化不难辨,没有新物质出现;化学变化则不然,物质本身已改变;两种变化有区别,有无新物作判断;两种变化有关联,化变中间有物变。

【反馈练习】

1.在下列变化中,有一个变化与其他变化的本质不同,该变化是(b)

a.石蜡熔化 b.米饭变馊

c.汽油挥发 d.湿衣服晾干

2.下列变化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a)

a.玻璃破碎 面包发霉

b.榨取果汁 工业上制取氧气

c.玉米酿成白酒 铁生锈

d.煤的燃烧 干冰升华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进一步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⑵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这两种最基本的变化形式及两者的本质区别,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并能进行简单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渴望热情,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和本质区别,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的生成。

教学过程

化学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以及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大到宇宙的星体,小到肉眼看不见的粒子,构成了我们这个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地发生着各种变化。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吗?

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了解自然现象,发现自然规律,使人类的生活得到进步和提高。下面请注意观察几个小实验。

演示实验1-1:水的沸腾、胆矾的研碎、硫酸铜溶液中加氢氧化钠溶液、石灰石与盐酸反应

提醒指导: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等现象,并记录。

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描述吗?请把观察到的现象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描述:

1.反应前后物质的颜色;

2.反应前后物质的状态。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提问]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师生共同归纳以上前两个实验在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后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反馈练习:

出示图片:化学反应中常伴随的一些现象。

讲: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反馈练习:学生四人一组相互出题,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引入]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性质。

演示实验:观察氧气、二氧化碳的颜色状态。氧气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二氧化碳使燃着木条熄灭。

列举生活中的实例:

出示:一根铁丝和一根铜丝,如何鉴别?

展示一瓶水和一瓶酒精,如何鉴别?

[小结]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联系,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能、会、可以、易、难等。

出示练习巩固知道了哪些知识?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