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发k8游戏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五年级教案 > 灰椋鸟【优秀13篇】正文

灰椋鸟【优秀13篇】-凯发k8游戏

时间: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本页是爱岗的小编首席帮助大家收集整理的13篇灰椋鸟的相关文章,欢迎参考。

《灰椋鸟》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好像……又像……、似……如……”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5自然段。

3、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能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15、灰椋鸟

2、点明:灰椋鸟,鸟夫人一种,喜欢群飞,食种子和昆虫。

二、自读课文

1、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新词。

(2)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标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组词。

(2)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偶然:事理上不一定发生而发生的。

郁郁葱葱:本课指竹林苍翠茂盛。

排空而至:本课指许许多多的灰椋鸟一个挨一个排满了天空飞来了。

倾诉:完全说出。

栖息:停留,休息。

呼朋引伴:呼喊,引导同伴。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自读课文,找出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读一读。

2、指名读这些句子所在的段落。

3、给课文分段,概括课文段意。

一(1、2):写“我”和同伴来到林场,准备观看灰椋鸟归来。

二(3~5):写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

三(6):写“我”归来时的感想。

四、指导书写,布置练习

1、指导书写,完成文后习题2。

2、抄写习题3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一段

1、默读第一段,思考:一开始,“我”对灰椋鸟是什么态度?

2、是什么原因使我改变了对灰椋鸟的看法?

3、“我”和同伴准备在什么地方观看灰椋鸟归来的情景?

4、齐读第1、2自然段。

二、讲读第二段

1、默读本段,思考:

(1)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这一段的3~5主要写了什么?

2、讨论:

第三自然段:写灰椋鸟开始归林了。

第四自然段:写灰椋鸟归林时的情景。

第五自然段:写灰椋鸟归林后的情景。

3、“我”和同伴来到林场,在很幽静的林内,等着观看灰椋鸟归林,当我们忽然发现灰椋鸟开始归林了,这时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惊喜)

4、我们惊喜的心情,特别从哪些词里反映出来?(忽然、翘首遥望)

5、指名读,读出“我”和同伴惊喜的心情。

6、出示课文第4自然段。

(1)默读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灰椋鸟归林的?(时间顺序)

(2)这样的顺序体现在这样几组词上:

填空:

从“一开始”写到“几分钟”。

从“一小群一小群”写到“_______________”。

从“先回来的鸟”写到“______________”。

(3)文章是怎样写一开始一小群一小群灰椋鸟归林的?

(4)写“大部队”时,作者用一个词,准确地描绘了灰椋鸟“大部队”归林时的气势,哪个词?

“排空而至”是什么意思?用“——”画出具体描写“大部队”排空而至的句子。

指名读后思考:作者又是怎样写“先回来的鸟”和“后到的鸟”的?指导理解“好像……又像……”句式。

7、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天上的鸟越来越少,而灰椋鸟却不愿过早地安眠,请同学们用“~~~~~~”画出描写灰椋鸟不愿过早地安眠的语句。

(1)指名读。

(2)“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瀑布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这句话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场面?“飞瀑落入深涧”其实写的是什么?“惊涛拍打岸滩”呢?最后指名读,展开想像,体会鸟儿喧闹的场面。

三、指导背诵第二段。

帮助学生弄清这一段的层次,再让学生明白第一层的叙述顺序。

四、作业

背诵课文3~5。

用“好像……又像……”、“似……如……”造句。

第三课时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思考:

(1)在回来的路上,“我”有哪些感想?

(2)为什么说鸟是人类的朋友?

2、出示“我”的感想。

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1)“我”的感想包含几层意思?

(2)把第二句改为不用问号的句子。

(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就观赏不到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

3、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二、总结课文

1、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们就观赏不到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我们先看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再看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

(1)背诵第二段。

(2)用自己的话说说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

(3)林场工人辛勤劳动,造了哪些林?

2、为什么说鸟儿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

(1)再读树林的环境描写,体现适合鸟类生存。

(2)我们要热爱鸟类,热爱大自然。

三、朗读课文

板书:

15、灰椋鸟

辛勤劳动,植树造林

一开始

一小群一小群

灰椋鸟

归林几分钟

排空而至

场面壮观

不愿过早安眠

喧闹

爱护鸟类,爱护自然

《灰椋鸟》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篇2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言说“美”。

1、聊聊鸟——

话题:在你见过的大大小小的鸟中,你觉得什么鸟最好看?我所说的见过,可以使生活中、或动物园里见过,也可以是电视或书里看到。

白鹭:喙长,颈长,腿长,还有丝状的装饰羽,飞行时,腿向后伸,体态优雅,在作家郭沫若的笔下,白鹭就是一首诗。

天鹅:大鹄,羽毛白得发亮,脖子也长,它是鸟类飞翔最高纪录的保持者,可以越过世界的屋脊珠穆朗玛峰。

鹰:矫健有力,尤其是它的翅膀,很强大。

仙鹤:也叫丹顶鹤。它的叫声洪亮,诗经里就有“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的说法。人们把它叫做神仙的伴侣。

孔雀:羽色艳丽,尾部的羽毛长达一米左右,展开时便有了美丽的“孔雀开屏”。

鹦鹉:羽色有光泽,红的似火,绿的如玉,还有记忆能力和语言能力。小说《红楼梦》里贾府的鹦鹉就会说“林姑娘来了”。

百灵:娇小玲珑,歌声婉转。

燕子:乌黑的羽毛,光滑漂亮,剪刀似的的尾巴,伶俐可爱。

2、大千世界,鸟类众多。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种鸟:板书:灰椋鸟

注意“椋”的字形与读音。

你是否见过灰椋鸟?想象中的灰椋鸟是什么样子呢?

3、出示“灰椋鸟”图片,聊聊灰椋鸟。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张灰椋鸟的资料卡:

灰椋鸟:

别名:假画眉、竹雀等。

属雀形目,椋鸟科。体长约21厘米。通体主要为灰褐色,头部上黑而两侧白,尾部亦白色。常结群栖息于树上,或旋翔于空中,整群飞动,叫声低微而单调。

灰椋鸟虽与八哥、鹩哥同属一个科,但羽色晦暗、其貌不扬,故饲养的人较少。

这类资料卡的文字很简洁,往往抓住动物外表或者生活习性的最重要的特征来介绍。从这段介绍中,你获得了哪些重要的信息?

4、从这张资料卡中,我们知道了这种叫做灰椋鸟的鸟,长得不好看,叫得也不好听。这么不好看的鸟,有什么写头呢?有一位叫徐秀娟的姑娘,去看了灰椋鸟以后,写下了一篇文章《灰椋鸟》,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学习这篇文章。

二、初读感知,发现“美”。

1、检查自读,注意读准字音。

正音:翘首 抬起头应和 跟着唱

扑棱棱 abb式的叠词,有一部分按普通话的标准音调,是要变成第一声的,这跟北京的口语习惯有关。既然是习惯,就没有什么规律。同学们拿不住的情况下最好查查汉语词典。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随课文理解以下词句。

第1自然段:出示句子: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呢?

注意句子中的反问,其意思是灰椋鸟不好看。(板书:不好看)

第2自然段

灰椋鸟都没有出现,作者写什么呢?(林)

写周围的环境,为什么不写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或者花花草草的?

这样的`林给你什么感觉?(静谧,舒适)

第3自然段:

同伴忽然喊道:“灰椋鸟!”我翘首遥望西南方向,果然有许多黑点向这边移动——灰椋鸟开始归林了。

(“黑点”指的是什么?用“黑点的移动”来写鸟儿的飞翔,是否恰当?)

读第三自然段的最后一句,你不用往下看也可以知道,第四自然段应该写什么?

第四自然段:

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

(为什么要用“投”而不是“飞”入?“投”字表现了鸟儿的什么样的心情?)

第4自然段这段主要写什么?(板书:归林)

我们在读课文时特别注意课文中一些承上启下的句子,注意了这些句子,我们便能很快地抓住文章的重要信息。

第5自然段:

这段主要写什么?板书:(闹林)

第六自然段:

在回来的路上,我想: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什么叫观赏?什么样的东西可以观赏?板书:好看)

3、概括主要内容,回理文章的脉络。

(课文一开始写“我”觉得灰椋鸟不好看,接着写因为灰椋鸟的电视录像而产生了去看的兴趣,再接着写去林场,亲眼目睹灰椋鸟归林前后的热闹的景象,最后作者的想法有了变化,觉得灰椋鸟好看了。这种写法,我们叫它“欲扬先抑”。

比如像这篇文章,作者想说好看的,先说不好看;再比如,想说喜欢的,先说不喜欢;想说肯定的,先说否定;想要赞美的,先来批评;……这样的手法,就是欲扬先抑。这样写,有变化,有起伏,一波三折的,文章就有看头了。

三、精读入境,感受“美”。

1、鸟还是那些鸟,怎么会从“有什么好看”变得“好看”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走进刺槐林,靠近灰椋鸟,到作者的文字里去发现。

2、布置自由读课文第四、第五自然段,在作者的笔下,哪些场面让你也觉得好看了,在有关句段上做上记号,一会儿我们交流。

3、交流体会,分享“美”感。

气势美(壮美)

出示句段:

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1)说说你的感受。

(2)为什么气势壮观?鸟多。哪里可以看出鸟多?

引导学生从“整群整群” “一批一批”“浩浩荡荡”等叠词的运用和“数百米长”、“巨大”、等词语,感受灰椋鸟归林的恢宏气势。

(3)有没有见过这么多鸟归林的场景?能不能展开想象,想象出这样的情景来呢?闭上眼睛,心神专一,听老师读,看你能不能在文字里展开画面。

哪些同学的头顶有鸟飞过了?这是读书的一种新的境界,就是看着文字能想象画面,而且这画面是有层次的,有条理。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如何读出鸟儿归林的浩荡声势来?

(4)小结:鸟儿归林的场面的确好看,这是一种气势上的壮美。

情趣美(和美)

出示句段:

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汇合。

(1)说说感受。

(2)什么是“倾诉”?你一般会跟谁倾诉心里话?

(3)“呼唤”和“应和”

鸟儿们会怎样的呼唤?又怎样应和呢?老师做先回来的鸟,你们做后回来的鸟,我呼你们,看你们能不能来和我:

我呼:“喂——”,你和“哎——”

我呼:“好朋友,我在这儿哪,快来,快来””你和——

我呼:“哎,这儿有个大虫子呢,要来尝尝么?”你和——

我呼:“天黑了,快回来睡觉吧”,你和——

这些鸟儿就像老师和你们一样,呼唤着,应和着。说到这儿,老师有一个疑问:刚才老师给大家的资料卡中明明说灰椋鸟的叫声是低微而单调的,这会儿怎么又是倾诉,又是呼唤,又是应答,如此的丰富多彩?

板书:好像……又像……

这个描述鸟的叫声的句子,是作者的想象,这想象中融进了作者的情思。而资料卡中的语言,是不带感情色彩的一般介绍。

(4)引导注意句子中分号的用法。

这里为什么要用上分号呢?分号之间在说什么,分号之后在说什么?两个句子是并列的,并且句子里已经有了逗号,那么就在两个句子之间用分号隔开。这是分号的一种用法。

男女生对读。

小结:鸟儿归林时的呼朋引伴场面的确好看,让人感受到一种温馨的和美。

姿态美(优美)

出示句段:

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

从这段话里,你读出了什么?那种好看的感觉,作者是怎么写出来的?

(把灰椋鸟的“飞”,说成“翩翩起舞”,姿态好看。羽毛成了金红色,那就是颜色好看,那时夕阳给它镀上的颜色,是大自然给它的装扮。又把灰椋鸟比作少女,,少女是女子一生中最美妙的年龄,怎么说好看呢,简直就是好看极了)

集体朗读,感受灰椋鸟起飞时的那种轻盈美丽。

活力美(健美)

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1、自由读,谈谈感受。

百鸟争鸣,会是怎样的声音呢?

2、播放录音,说说听到这样的声音你的感受。

作者听到这样的声音是什么感受?注意她是怎样写这声音的(板书:似……如……),飞瀑落入深涧,惊涛拍打岸滩,声音再大,也是让人的耳里心里都听着舒服的,要是说如机器轰隆作鸣,你觉得好不好?(虽说写出了声音的大,但是这样的声音,就是一种噪音,是刺耳的,是不让人觉得美的。所以好的比喻,一定是能贴切地表达心中那种感觉的比喻。)

4、出示诗歌排列的句子。这样一排,你发现了什么?

长短相间,再加上对偶的运用,错落有致,有音乐美。

5、什么是“俱乐部”?作者用这个词,说明她感受到了鸟儿怎样的心情?

出示;欧阳修的《画眉鸟》: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小结:是的,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怪不得它们的身上有如此蓬勃的活力。还有什么能比活力美更美的呢?

同学们的眼睛真亮,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找出了灰椋鸟这么多的好看之处,这正应了一句名言:这个世界上从来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四、注重勾连,创生“美”。

1、出示句段:

在回来的路上,我想: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我们选好了观察位置,便在那儿等候灰椋鸟归来。

这两个词的意思能不能换?为什么?

(“观察”是细细地看,看它的样子、形状、姿态,了解它的生活习性,所以用“观察”;“观赏”,好看的东西才能用“赏”,作者走进刺槐林,靠近灰椋鸟,那百鸟归林的恢宏壮观,那群鸟啾啾的温馨和美,那夕阳下联欢的喧闹热烈,一个个场面,怎能不赏呢?)

2、读最后一段。

说说人、鸟、林有着怎样的关系。

小结:人造林,林养鸟,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家园,这就是一种大美,和谐之美。

2、学到这里,你觉得这个叫徐秀娟的姑娘为什么能写出灰椋鸟这样的文章来?

简介作者徐秀娟:

徐秀娟(19xx—1987),出身于养鹤世家,17岁开始在扎龙国家自然保护区跟随父母驯养丹顶鹤。1986年,徐秀娟在东北林业大学进修结束后应聘来盐城自然保护区工作。她爱鹤如命,整天为鹤避暑、降温、驱蚊而忙碌,并成功地进行了越冬丹顶鹤孵化、饲养、驯养试验。1987年9月16日,饲养场里的一只丹顶鹤飞散,徐秀娟为寻找这只飞散的丹顶鹤,不顾自然环境的恶劣,在夜色笼罩的茫茫滩涂上寻找失散的丹顶鹤,不慎陷入沼泽地,献出了年仅23岁的年轻生命……(伴奏:张维良的《真》)

总结:只要真正爱鸟的人,才能走进鸟的内心。徐秀娟,她心中有爱,她眼里有情,她的笔下,才能写出像灰椋鸟这样的生命的赞歌。我们在她身上,又看到了一种美。

【板书设计】

不好看——归林—— 好看 欲扬先抑

闹林

《灰椋鸟》 篇3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389

徐秀娟,我们一起为你流泪——《灰椋鸟》教后

很久以前就读过《灰椋鸟》,也曾经教过这一课,可直到这一次又该教这一课了才知道,这个对我来说名不见经传的作者徐秀娟,居然就是那个十几年前让我感动不已的为寻找丹顶鹤而失去宝贵生命的姑娘。不禁为自己以前的粗心而懊恼,现在,一定要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让孩子们像我一样地感动着。

我开始精心地准备:先上网搜集了许多有关徐秀娟的资料:徐秀娟的生平,徐秀娟的中学大学生活,更多的是徐秀娟和丹顶鹤的动人故事。《一个真实的故事》,这首无数次打动我心的歌曲,绝对不能不播放。问了好多人,找了好多家音像店,还是买不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看到了mp3,豁然开朗。我从电脑中下载了这首歌,又从微机室搬来音箱重音炮,一切准备就绪,我想,孩子们一定会为这个故事热泪盈眶。

不知不觉,两节语文课顺利地上完了。爱鸟护鸟,热爱大自然,这样的话题在语文教学中出现得太多了,学生几乎对此麻木了。不想再让学生谈一些言不由衷的感受,写几句似是而非的宣传语,第三课时,我毫不犹豫地切入正题:走近徐秀娟!

果然不出我所料,全班56位同学没有一个知道徐秀娟的故事,只有我来讲述了。我拿着下载的资料,开始了动情的朗读。当我读到徐秀娟找天鹅的故事时,突然觉得一丝哽咽蛰痛了喉咙——我一直都是一个这么容易感动的人啊!不好,我被自己讲述的故事打动了!深吸几口气,努力想平静下来,顺利地讲述,可是,声音还是颤抖着,教室内更加安静了,我知道,每一位同学都在看着我红红的眼睛。故事,还要继续,索性,哭出来吧!我任眼泪肆无忌惮地流出,透过朦胧的泪眼,看着手中的资料,让故事在哽咽中继续……

故事结束,我一直也不敢抬起头,擦擦两腮的泪,我说:“下面,就让我们一齐来欣赏艺术家为徐秀娟烈士所作的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凄美悲伤的音乐响起,全班肃然,我默默地走到教室的最后,和同学们一起听完了这首歌。当我关上音乐,面向全体同学,才发现,魏苏皖、张萍、王娜……几位同学两眼已经通红,泪,还挂在腮边。刚刚平静的心情又开始激荡,更多的话,似乎讲不下去了,干脆,让音乐来说话吧!一曲巫启贤的《但愿》响起,千言万语,尽在歌词和旋律中。什么话也不用说了,孩子们的泪水已经告诉我,他们听懂了,读懂了,他们知道了什么叫爱,什么叫真,那晶莹透澈的泪珠啊,伴随着音乐一起飞向遥远的天国,飞到徐秀娟的身边……

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搜索!

《灰椋鸟》教案 篇4

一、探究感悟,理解发现

(一)探究一:

归林前:

1、师:首先我们来看看灰椋鸟桂林前是怎么样的?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课文的第3小节。

2、学生交流归林前。指名读第3节。(归林前:周围静得出奇。有许多黑点向这边移动)

3、小结归纳:(板书:归林前:静得出奇)

归林中:

师:那灰椋鸟归林时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默读第4小节,圈出关键的词,体会一下灰椋鸟归林时有什么特点。

读后交流,教师点拨并相机指导朗读:

1、“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

(1)用动作理解“盘旋”;联系上下文理解“陆续”;

(2)重点解读:投入。理解灰椋鸟对刺槐林的感情。

(3)相机指导朗读。

2、“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1)播放归林视频,师质疑:好看吗?这场面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2)点击:排空而至。问:这个“排”是什么意思?

这里的“排”都有“推”的意思。

(4)师小结:是呀,这哪里还是一只只鸟儿呢,这分明是一支秩序井然、纪律严明的(大部队)呀!“大部队”为什么加引号?

(3)还有哪些词写出了壮观的场面?

3、出示:“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理解“数百米长”“巨大的椭圆形”“浩浩荡荡”。

4.过渡:那些先锋队伍回家后干什么呢?后来的大部队又怎样呢?

(1)男女生分角色读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师:(点击“倾诉”)这鸟儿也懂得了倾诉,懂得了交流。

找找还有哪些词将灰椋鸟写得人性化了?

4.想象说话:

假如此刻你就是那一只可爱的灰椋鸟,你会对伙伴们倾诉什么?又在呼唤什么呢?

链接四幅图片,点击鸟声,创设情境说话:

(1)这几个好伙伴还不愿分开,他们在互相倾诉什么新鲜事儿呢?一只鸟儿说——另一只又说——

(2)这位鸟妈妈回到家一眼没看着自己的孩子就慌了神,连忙大声呼唤——

……

(二)探究二:

归林后

过渡:归林前是安静的,归林中是热闹的,那归林后又是怎样的呢?

读:自由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

画:画出作者看到的,或听到的,或想到的。

悟:再读读,从你画的句子中,你体会到灰椋鸟归林是怎样的。

1、“看,这几只……少女在翩翩起舞哇!”

师:作者是看到了什么?这是一句——比喻句,把什么比做什么?从中你看出归林后是怎样的?

2、“树林内外……天然的俱乐部。”

师:又是一句比喻句,把什么比做什么?还有吗?(刺槐林和竹林比作俱乐部)可想而知作者通过两个比喻,将归林后热闹的场面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来。

师:通过你的朗读展现出这样的热闹。

3、“这上万只灰椋鸟……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4、师:是呀,这样的场面是喧闹而又热烈的,谁能将这种喧闹热烈读出来,我们来试试。

(三)学习第六小节

回到开始时的话题,这鸟有什么好看的呢?师小结:这么温馨、和谐的画面真是一种大美呀!

师:作者在感慨之余又陷入了沉思:这样美的景色,是哪里来的呢?

出示:“在回来的路上,我想:鸟……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1、指名读。

2、一句反问,作者无疑是在提醒我们思考,这样的大美,是谁辛辛苦苦创造出来的?——林场工人

4、板书并提示“人——林——鸟”的关系。

师:林场工人为灰椋鸟创造了怎样的生态环境?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出示:“一天下午,我和同伴来到了林场。下了车……便在哪儿等候灰椋鸟归来。”

师:正是由于林场工人们的辛勤劳动,鸟儿们才有了现在美好的景象。也正是有了像徐秀娟这样的爱鸟护鸟的卫士,我们和动物才能和谐共处。

5、 让我们记住作者徐秀娟的这句话:(齐读)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

三、总结板书,点明主题

(指板书)如果我们人人都爱鸟护鸟,不仅是鸟,和所有的动物友好相处,我们就到哪儿都能观赏到这或壮观或美好的画面,生活中会处处出现和谐之美。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三、四、五自然段。

五、板书设计:

大爱 大美

归林前 归林中 归林后

人——林——灰椋鸟 静得出奇 热闹非凡 喧闹热烈

《灰椋鸟》教案 篇5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灰椋鸟》一课,知道了灰椋鸟的样子——(生齐答)“尖尖的嘴……黑乎乎的”。貌不惊人的灰椋鸟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吸引作者和他的同伴在一个下午前去林场观看呢?请同学们打开书,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法快速读4、5两节。

二、学习4、5自然段

(待学生读完)问:

1、读了课文4、5两节,你知道什么原因使作者前去林场观看灰椋鸟(灰椋鸟归林的场面十分壮观)

2、是啊,灰椋鸟归林场十分壮观,你又是从哪儿体会出来的呢?

教法:分析与朗读有机结合。

a、“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众……从我们头顶飞过。”这句话从“整群整群”“数百米”“巨大”“一批又一批”、“浩浩荡荡”这些词告诉我们灰椋鸟归林时是集体行动,飞行队伍花样之繁,且数量之多,可见场面之壮观。

b、“没有几分钟……,听到它们的叫声!”

这句话“没有几分钟”写出了灰椋鸟归林速度之快;“大部队”、“排空而至”写出灰椋鸟数量之多;“老远”写出了灰椋鸟叫声之响,叫声之欢。

理解“排空而至”(师)同学们,灰椋鸟归林时,一开始——(生齐说)“一开始还是一小群……陆续投入剌槐林”(师)没过几分钟——(生齐说)“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从我们头顶飞过。”是啊,这时的灰椋鸟可真可谓是“排空而至”。

同学们,当我们看到灰椋鸟归林时,在天空中美丽的声势浩大队形,听到它们如雷般的叫声,你想说什么呢?(灰椋鸟归林真是壮观啊!)让我们呈现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吧!第一组读第1句,紧接着第一、二组读第2句,然后一、二三组读第3句,最后全班读第4句。

3、从同学们的朗读中,老师真切地体会到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劳作了一天的灰椋鸟为什么要如此浩浩荡荡归林呢?

因为林中有亲人,它们要与亲人团聚,分享食物,共享天伦天乐;林中有伙伴,它们要与伙伴共叙友情,互诉衷肠;林子是它们成长的摇篮,避风港湾,远行的加油站,是它们快乐的家园它们生活这儿是如此的快乐,如此幸福啊!

[结合文中语句等进行分析想象,说话,朗读,让学生充分体验灰椋鸟对亲情、友情的珍惜,对家园的热爱与依恋,从而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林子是灰椋鸟‘快乐家园’”]

4、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染红了天空,也染红了剌槐林和竹林,原本就很美丽的灰椋鸟的家园此刻变得更加浪漫而温馨,整个剌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同学们,你造成把“刺槐林和竹林说成是一个天然的俱乐部吗?”

同意,讨论,(①剌槐林和竹林很漂亮,②灰椋鸟在林中唱歌、跳舞)

a、“看这几只刚落在枝……在翩翩起舞呢”嘴尖尖,背灰灰,黑乎乎的灰椋鸟作者认为它此刻美吗?字进而行间流露出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美:因为夕阳把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因为它们与伙伴汇合,与亲人团聚,心情愉快,神清气爽,在林中上飞下跳,身影活泼可爱。

b、“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如惊涛拍打岸滩”

什么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从这个打比方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是啊,舒适安逸环境,唱歌跳舞的灰椋鸟,此刻剌槐林和竹林,俨然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过渡:美丽的刺槐林和竹林,生活着如此快乐而幸福的灰椋鸟,它们唱歌,它们跳舞,它们满意地享受着人类为它们提供一切美好事物,它们心情地抒发着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类的感激之情,作者被这喧闹而热烈的场面感染了,情不自禁的欢乐起来,作者会欢呼什么呢?(生答)

回家路上,他不禁又想到了什么呢?

三、学习第6节

1、自由读第6节,想想:作者在回来路上想到了什么呢?

2、同学们面对此情此景,你又想说什么呢?

保护动物,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本文作者徐秀娟就是其中的一个典范,她曾在自然保护还从事鹤类研究工作,1987年9月16日,徐秀娟为寻找飞失的白天鹅,在涉水渡河时沉没了河底,以身殉职,为我国的自然保护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人们为了纪念她,为她写了一首哥《一个真实的故事》,让我们一同来欣赏(播放音乐)

4、让我们怀着对徐秀娟的深深敬意,齐读课文最后一节吧!

四、作业:

今天这节课,我们随着徐秀娟目睹了灰椋鸟归林时、归林后的壮观场面,让我们感受到灰椋鸟的快乐与幸福,鸟儿在这儿安居乐业,可以说这儿是鸟的天堂,其实巴金爷爷也写过一篇文章《鸟的天堂》,在我们练习册上,课后大家找来读一读,品一品,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全新的收获。

《灰椋鸟》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随课文理解词语意思。

2、品读第二自然段,感受课文描绘的美好意境,受到美的熏陶并能听写。

3、通过朗读训练和赛诗比赛,激发学生对积累诗句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体会欣赏描写月光的句子,激发学生对积累诗句的兴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夜晚月亮图)夜幕已经降临,看,一轮明月升起来了!凝望皎洁的月亮,沐浴着柔和迷人的月色,有多少人为之陶醉,为之思绪万千呀?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随着现代著名作家赵丽宏一起去——望月(多媒体出示——望月)。

夜深人静的时候,月光很柔和,有月亮的夜晚宁静而美丽,让我们一起轻轻地读课题——望月。

二、温故知新,整体感知

1、多媒体出示生词:望

如果让你给“望”字组词,还可以组哪些?你觉得课题《望月》中的“望”用哪个词来解释最合适?为什么?齐读“凝望”。

2、那么课文写了哪些人在望月?在月下又干了什么?从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读这篇课文。

交流。(多媒体出示:“我” 小外甥 望月 谈月 想月)

三、学习第一段,欣赏月下美丽的江景

1、“我”和小外甥在月下看到了什么呢?(多媒体出示月下江景图,教师配乐诵读第二自然段)你感受到了什么?

2、这么美的景色只有静静地品味才会让人动心动情,请把书打开,默读第二自然段,同时不动笔墨不读书,读到心动的词句及时圈画下来,或许这些词句会领着你触摸到作者藏在文字里的那些微妙的情思,并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交流:

读书有时就得这样静下心来品味,想想,假如用一个词来形容今晚这江上的月光,你会用上哪一个词?

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在阅读写景文章时,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很重要,这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你能用朗读来表达你的感受吗?指名读,齐读。

提示:

▲月光的安详体现在哪里?安详,是一个让人心动的词语。它本是用来形容人表情平静,动作从容。用在月亮的身上,让你感觉到了什么呢?(月亮仿佛也有了生命,有了温情。月亮仿佛也像母亲,让人感到亲切、温暖。)

▲有了流水的声音,还能用上“宁静”吗?用水声来衬托宁静,这就叫以动衬静。我们平时写作文时也要学会这样的写法。

▲看,江边上长了很多芦苇,这样的一大片浅水滩,就叫“芦荡”。月光下,芦荡、树林和山峰只留下了黑色的轮廓,就像用黑色的纸剪下来贴在远处似的。这就叫“剪影”。

▲什么叫“镀”?“镀上了银色的花边“,为什么不用“铺上了、罩上了、蒙上了”?一个“镀”,让月光有了感情。

3、朗读第二自然段并听写。

你看,从这段优美的文字里,我们品味出今晚的月光在我的眼里是宁静的,安详的,朦胧的,这是多好的感觉呀!这段动心动情的文字,你想跟着音乐读吗?(指名2位,多媒体配乐)同学们听出来吗?不同人的声音里,月光是不同的,有的柔和而宁静,有的是皎洁而安详,有的朦胧而诗意。其实,这一段文字适合每一个同学去读,只要有所感,有所悟,你的声音里就会有一片独特的月光。

齐配乐朗读第二自然段。

这么美的文字,想不想把它记下来呢?打开摘抄本,听写这段话。

4、拓展阅读。

刚才我们欣赏了一幅月下美景图。对于月下美景,许多大文学家都描绘过它,赞美过它。老师特别喜欢冰心奶奶和朱自清笔下的月色,现在推荐给你。

(多媒体出示冰心和朱自清的两段文字,学生配乐诵读。)

“静美的月亮,自然是母亲了。我半夜醒来,睁眼看见她,高高的在天上,如同俯着看我,我就欣慰,我又安稳地在她的爱光中睡去。——冰心《寄小读者》”

多么安详的月光啊!在冰心的眼里,月亮有了母亲般温情。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河塘里。叶子和花仿佛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朱自清《荷塘月色》”

朦胧是一种美。朱自清的《河塘月色》表现的就是这一份朦胧的美。

四、学习第二段,感受古诗中的明月

1、沐浴在这明月的清辉下,作者“我”今晚是睡不着觉了,而今晚难以入眠的不只是我一个人,还有我的——小外甥,他们呀赛起诗来了。

(多媒体出示文中的诗句)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2、引读这些诗句。

你看,这每一句诗句里,都镶嵌着一轮明月,诗人是多情的,每一句诗都表达着他们不同的情怀。诗人借月在诉说着什么呢?你能从上面的诗词中看出来吗?请你说给你的同座位听一听。

交流:谁愿意说给大家听一听呢?

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诗人小时候多么天真,多么有趣啊!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现在知道了,李白的《古朗月行》原来有这么长。我们平时只背了它的一半。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中秋》)

这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写给弟弟苏辙的词,可以看出诗人思念着他的弟弟。还记得这首词的结尾一句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对家乡的思念,现在只有月亮知道。

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月亮是真诚的,它是永远的朋友。科举失意的孟浩然,夜宿建德江,给他安慰的是“江清月近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此情此景,怎一个愁字了得?

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前半句青山吐月,后半句月映清江。短短的14个字,为峨眉山月留下了极为珍贵的艺术写照。

3、月亮的阴晴圆缺,牵挂着多少人的思绪,谱写了多少感人的诗篇。“我”和小外甥是怎么对的呢?谁愿意来学学他们?

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4、对诗比赛。

那“我”和小外甥就对了这几句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我们今天就将课文中没呈现的关于月亮的诗补充完整好吗?对诗比赛现在开始,男生和女生来个比拼,男生学一句,女生学一句,看谁搜集得多,说得好。

看来,多情的诗人在有月的夜晚个个都失眠了,要不然怎么会有这么多写月亮的诗在人间传诵。“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诗人们望着月,作者我望着月,其实,月亮又何曾不是在望着我们呢!

五、总结谈话

月儿本无情,情在人心间。你有一颗怎样的心,就有一轮怎样的月。在小外甥的眼里,这轮明月又像什么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后请同学们继续搜集关于月亮的诗,有写作兴趣的还可以模仿文中的月下江景也来写写你眼中的月亮。

《灰椋鸟》 篇7

灰椋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会用”好像------又像------“、”似------如------“造句

找出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学生读通读懂有关灰椋鸟归林时和归林后落下飞起,起舞争鸣的句子,进而体会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录像、录音机。

教学过程:一、学习第一段

1、 默读第一段,思考:一开始,“我”对灰椋鸟是什么态度?

2、 是什么原因使“我”改变了对灰椋鸟的看法?

3、 “我”和同伴准备在什么地方观看灰椋鸟归来的情景?

二、学习第二段

1. 默读本段 , 思考 :

(1) 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

(2) 这一段的第 3~5 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2. 讨论 :

第 3 自然段 : 写灰掠鸟开始归林了。

第 4 自然段 : 写灰掠鸟归林时的情景。

第 5 自然段 : 写灰棕鸟归林后的情景。

3. “我”和同伴早早来到林场 , 在很幽静的林内,等着观看灰掠鸟归林 , 当我们忽然发现灰掠鸟开始归林了

,这时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 ?( 惊喜 )

4. 我们惊喜的心情 , 特别从哪些词里反映(忽然、翘首、遥望 )

5. 指名读 , 读出 " 我 " 和同伴惊喜的心情。

6. 映示课文的第 4 自然段。

(1) 默读思考 :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灰掠鸟归林的 ?

(2) 这样的顺序特别体现在这样几组词上

( 出示小黑板 ) 填空 :

从 “ →开始 ” 写到 “几分钟后 ”。

从 “ 一小群→小群 ”写到“ ———— ”。

从 “先回来的鸟” 写到“ ———— ”。

(3) 文章是怎样写一开始一小群一小群灰椋鸟归林的?

(4) 写"大部队”时 , 作者用一个词 ,准确地描绘了灰椋鸟“大部队”归林的气势 , 哪个词 ?

① “ 排空而至”是什么意思 ?

②用“ 一一 ”画出具体描写“ 大部队 ” 排空而至的句子。

③指名读 , 突出“ 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 ”、“整百米长的长队 ”、“ 巨大的椭圆形 ”、“ 一批一批 ”、“

浩浩荡荡”等词语,体会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

(5)作者又是怎样写“回来的鸟 ” 和 “ 后到的鸟” 的 ?

(6)指导学生理解“好象……又像…… " 句式。

7、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 ,

天上的鸟越来越少,而灰椋鸟却不愿过早地安眠,请同学们用“-——”画出灰椋鸟不愿过早地安眠的语句。

(映示:“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1) 指名读

(2)“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 ,叽叽瞅瞅 ,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这句话描绘了什么样的场面 ?

“飞瀑落入深涧”其实写的是什么?" 惊涛拍打岸滩 " 呢 ?

指名读,展开想象,体会鸟儿喧闹的场面。

观看录像,再次体会。

齐读。

三、指导背诵第二段。

1、 先帮助学生弄清这一段的层次,再让学生明白第一层的叙述顺序。

2、 学生试背第二段。

3、 指名背诵(配乐)

四、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第3-5自然段。

(2) 用“好象……又象……”、“似……如……”造句。

板书设计: 18 灰椋鸟

一开始 一小群一小群

灰椋鸟归林 几分钟 排空而止 场面壮观

不愿过安眠 喧闹

小学语文课文《灰椋鸟》教案 篇8

小学语文课文《灰椋鸟》教案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好像又像、似如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5自然段。

3、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能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15、灰椋鸟

2、点明:灰椋鸟,鸟夫人一种,喜欢群飞,食种子和昆虫。

二、自读课文

1、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新词。

(2)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标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组词。

(2)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偶然:事理上不一定发生而发生的。

郁郁葱葱:本课指竹林苍翠茂盛。

排空而至:本课指许许多多的灰椋鸟一个挨一个排满了天空飞来了。

倾诉:完全说出。

栖息:停留,休息。

呼朋引伴:呼喊,引导同伴。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自读课文,找出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读一读。

2、指名读这些句子所在的段落。

3、给课文分段,概括课文段意。

一(1、2):写我和同伴来到林场,准备观看灰椋鸟归来。

二(3~5):写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

三(6):写我归来时的感想。

四、指导书写,布置练习

1、指导书写,完成文后习题2。

2、抄写习题3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讲读第一段

1、默读第一段,思考:一开始,我对灰椋鸟是什么态度?

2、是什么原因使我改变了对灰椋鸟的看法?

3、我和同伴准备在什么地方观看灰椋鸟归来的情景?

4、齐读第1、2自然段。

二、讲读第二段

1、默读本段,思考:

(1)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讨论:

第三自然段:写灰椋鸟开始归林了。

第四自然段:写灰椋鸟归林时的情景。

第五自然段:写灰椋鸟归林后的情景。

3、我和同伴来到林场,在很幽静的林内,等着观看灰椋鸟归林,当我们忽然发现灰椋鸟开始归林了,这时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惊喜)

4、我们惊喜的心情,特别从哪些词里反映出来?(忽然、翘首遥望)

5、指名读,读出我和同伴惊喜的心情。

6、出示课文第4自然段。

(1)默读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灰椋鸟归林的?(时间顺序)

(2)这样的顺序体现在这样几组词上:

填空:

从一开始写到几分钟。

从一小群一小群写到_______________。

从先回来的鸟写到______________。

(3)文章是怎样写一开始一小群一小群灰椋鸟归林的?

(4)写大部队时,作者用一个词,准确地描绘了灰椋鸟大部队归林时的气势,哪个词?

排空而至是什么意思?用画出具体描写大部队排空而至的句子。

指名读后思考:作者又是怎样写先回来的鸟和后到的鸟的?指导理解好像又像句式。

7、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天上的鸟越来越少,而灰椋鸟却不愿过早地安眠,请同学们用~~~~~~画出描写灰椋鸟不愿过早地安眠的。语句。

(1)指名读。

(2)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瀑布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这句话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场面?飞瀑落入深涧其实写的是什么?惊涛拍打岸滩呢?最后指名读,展开想像,体会鸟儿喧闹的场面。

三、指导背诵第二段。

帮助学生弄清这一段的层次,再让学生明白第一层的叙述顺序。

四、作业

背诵课文3~5。

用好像又像、似如造句。

第三课时

一、讲读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思考:

(1)在回来的路上,我有哪些感想?

(2)为什么说鸟是人类的朋友?

2、出示我的感想。

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1)我的感想包含几层意思?

(2)把第二句改为不用问号的句子。

(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就观赏不到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

3、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二、总结课文

1、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们就观赏不到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我们先看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再看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

(1)背诵第二段。

(2)用自己的话说说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

(3)林场工人辛勤劳动,造了哪些林?

2、为什么说鸟儿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

(1)再读树林的环境描写,体现适合鸟类生存。

(2)我们要热爱鸟类,热爱大自然。

三、朗读课文

《灰椋鸟》 篇9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1、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2、通过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情境,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法教具:自读自悟法 课件

一、谈话导入:

你们有没有亲眼看到过灰椋鸟归林的场面,老师也没有。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随着作者的语言文字去欣赏一番,好吗?这篇散文主要描绘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阅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一想,灰椋鸟是如何归林的?

2、讨论后再读:要想有身临其境之感,必须细细地品读文中的句子。请你边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边想象,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生品读后交流。

点拨要点:(看到的)

(1)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

▲“盘旋”是什么意思?现在大家的手就是灰椋鸟,做个动作。

▲把“投入”改成“飞入”好不好?为什么?(体会出刺槐林是灰椋鸟的家园,有一种温馨之感。)

▲读出这种情感。

(2)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你怎么理解“排空而至”?

▲想象“数百米长的长队”,“ 巨大的椭圆形”,还会有怎样的队形?

▲课外引进资料:

约6时,就见整个竹园铺天盖地飞来数十万只灰椋鸟,分布在大约周围3公里的天空。鸟儿们上下翻飞、左右盘旋、密密麻麻、遮天蔽日,翅膀扇动的声音呼呼作响,像飞机掠过头顶。一会儿,群鸟好像听到号令一样呼啦一下落下来,竟将整个竹林密密地遮盖住。

▲此刻,你的心中有怎样的感受?带着这种感受读读这几句话。(板书)

(听到的)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3)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汇合。

▲如果你是先回来的鸟,你会对你的同伴倾诉些什么?

▲如果你是小鸟的父母,你会怎样呼唤自己的儿女?

▲此刻,你心中又有怎样的感受呢?带着这种感受读读这几句话。

三、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细细朗读,找出你最喜欢的描写灰椋鸟的句子,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点拨要点:

(1)“天上的鸟越来越少了,可是整个林子里的灰椋鸟还是不愿过早的安眠。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进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

▲作者前文说“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此刻,怎么就觉得“它们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呢?

▲带着对灰椋鸟的喜爱之情读一读。

(2)“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俱乐部是怎样的地方?人们在那里可以干什么?

▲鸟儿的叫声在这俱乐部中成了什么?你体会出了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

2.想象说话:如果是你,会欢呼什么?

四、学习第六自然段:引读这一小节。

五、拓展:

1、你们知道文章的作者是谁吗?

教师简介:这篇课文的作者徐秀娟,出身于养鹤世家,1986年大学毕业后应聘来到盐城自然保护区工作,她有着一颗爱鸟、护鸟的心。1987年9月16日她为了寻找一只飞散的丹顶鹤,不慎陷入沼泽地,献出了她年仅23岁的生命。人们为了怀念她、歌颂她的事迹,艺术家创作了一首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

2、播放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

3、教师朗读徐秀娟的日记

也许平生第一次离家这么久,对家乡的一切是那么的怀念。记得临离开家前,我来到鹤舍,默默的与鹤儿告别,丹丹亲昵的吊着我的衣襟,不肯放开,加加调皮的看着我,不解其意。我真的不愿意离开它们……忘不了与鹤相处的日子,忘不了故乡的日出,日落……故乡啊,我何时才能再站在荒野中,听鸟儿歌唱,看夕阳西下,跟着鹤儿嬉戏啊!

4、此刻,同学们有什么话想对徐秀娟说吗?(齐读)

5、同学们,你们愿做一名保护鸟类的宣传使者吗?请设计一句保护鸟类的公益用语来结束这节课。

6.老师想用文中的一句话来作为本节课的结束语,同时也希望同学们永远记住这句话,那就是:鸟是人类的朋友。(板书、齐读)

板书设计:

归林时    壮观

灰椋鸟                      鸟是人类的朋友

归林后    热闹

《灰椋鸟》 篇10

25、灰椋鸟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辨析“观察、观赏”。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至5自然段。3、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从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25、灰椋鸟

2、点明:灰椋鸟,鸟夫人一种,喜欢群飞,食种子和昆虫。

二、自读课文。

1、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读通读顺课文,理解生字词。标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2、检查自学情况。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自读课文,找出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

2、读一读这些句子及句子所在的段落。

3、给课文分段,概括课文段意。

四、讲读第一段。

1、默读,思考:一开始,“我”对灰椋鸟是什么态度?

2、是什么原因使我改变了对灰椋鸟的看法?

3、“我”和同伴准备在什么地方观看灰椋鸟归来的情景?

4、齐读第1、2自然段。

五、指导书写,布置练习。

1、指导书写,完成文后习题2。

2、抄写习题3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讲读第二段。

1、默读本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讨论:灰椋鸟开始归林——归林时——归林后的情景。

3、当我们忽然发现灰椋鸟开始归林了,是什么样的心情?(惊喜)从哪些词里反映出来?(忽然、翘首遥望)

4、指名读,读出“我”和同伴惊喜的心情。

5、出示课文第4自然段。

(1)默读思考: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顺序)这顺序体现在哪些词上?( “一开始” “几分钟”。 “一小群一小群” “先回来的鸟”……)

(2)文章是怎样写一开始一小群一小群灰椋鸟归林的?

(3)写“大部队”时,作者用哪个词,准确地描绘了当时的气势?“排空而至”。是什么意思?用“——”画出描写的句子。指名读后思考:作者又是怎样写“先回来的鸟”和“后到的鸟”的?指导理解“好像……又像……”句式。

6、用“~~~”画出描写灰椋鸟不愿过早地安眠的语句。

(1)指名读。

(2)“树林内外,……俱乐部。”这句话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场面?“飞瀑落入深涧”其实写的是什么?“惊涛拍打岸滩”呢?最后指名读,展开想象,体会鸟儿喧闹的场面。

7、指导背诵第二段。

二、讲读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思考:(1)在回来的路上,“我”有哪些感想?(2)为什么说鸟是人类的朋友?

2、出示“我”的感想:鸟是人类的朋友……的壮观场面呢?

(1)“我”的感想包含几层意思?

(2)把第二句改为不用问号的句子。

3、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三、总结课文。

1、为什么说鸟儿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

(1)再读树林的环境描写,体现适合鸟类生存。

(2)林场工人辛勤劳动,造了哪些林?

(3)我们要热爱鸟类,热爱大自然。

2、朗读课文。

【作业设计】

1、写几则保护益鸟的公益用语。

【板书设计】

25、灰椋鸟

辛勤劳动,植树造林

一开始 一小群一小群

灰椋鸟 归林几分钟 排空而至 场面壮观

不愿过早安眠 喧闹

爱护鸟类,爱护自然

《灰椋鸟》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两个多音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感受课文第4、5自然段写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体会句中分号的用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重点是写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完成《评价手册》上的“预习导航”。

2、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一个真实的故事》mtv)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刚刚在课间,我们听到的是一首老歌,名字叫《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中那个为了救一只丹顶鹤,而不慎陷入沼泽地的女孩,名叫——徐秀娟。(出示照片及名字)。

2、过渡:徐秀娟一生爱鸟,不惜为鸟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她生前写过的一篇关于鸟的文章,题目就叫——灰椋鸟(板书)。

二、齐读课题,认识灰椋鸟。

1、提醒学生注意:灰椋鸟的“椋”字的读音和字形。齐读课题。

2、你们认识灰椋鸟吗?(出示图片)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的灰椋鸟吗? 请学生读一读《补充习题》86页上的“灰椋鸟的小知识”

3、(出示句子):我想,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

指名读。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齐读句子。

不管怎么说,灰椋鸟好看吗?

读了课文后,你对灰椋鸟又有了怎样的认识呢?交流初步感受灰椋鸟归林的壮观。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词语):

(1)水杉 绒地毯 栖息 扑棱棱 深涧

翘首 应和 盛大

指名读,提醒注意多音字的读音。生字的字形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吗?

(2)排空而至 整群整群 浩浩荡荡

百鸟争鸣 呼朋引伴 叽叽啾啾

指名读。知道这些词语写什么的吗?自己读一读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说说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用词语形容。(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归林、壮观、喧闹、热烈等)。

2、过渡:这篇课文比较长,特别是一些长句子,你们会读吗?(出示句子):

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会合。

自由读,指名读,体会分号的用法。再齐读句子。

3、理清课文脉络。

(1)按照:想去观看灰椋鸟—观赏灰椋鸟—回去的路上,把课文分成三段。

交流。

(2)你觉得文章给你印象最深的地方是哪里?指名读,谈体会。

(3)围绕课文质疑。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过渡:作者一开始对这种鸟没有什么好的印象,没有想过走近它。后来为什么又决定去看灰椋鸟?默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2、一个偶然的机会,什么叫“偶然”?这是一部怎样的录像呢?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

3、不管是什么,反正引起了作者的兴趣,所以作者决定去看灰椋鸟。 表示看的意思的词语很多,请读一读这两个句字。(出示课后第3题)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4、作者与同伴来到林场,走进林内,这是怎样的林子?找出句子读一读。体会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

5、小结。

五、布置作业。

课内:完成《补充习题》第一、二、三题。

课外:熟读课文第4、5自然段。

板书设计:

壮观

灰椋鸟 归林 喧闹

热烈

语文教案-18、《灰椋鸟》 篇12

语文教案-18、《灰椋鸟》

18、《灰椋鸟》

――第二课时

一、            谈话导入

示:灰椋鸟(图)

怎么样?课文中怎样描述?

但是,作者看了灰椋鸟归林的电视录象后,就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看,那灰椋鸟归林的情景到底如何?怎会如此吸引作者呢?

同学们见过灰椋鸟归林吗?今天就让我们通过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和作者一起去瞧一瞧吧!但是,要想把他们归林看得真真切切,同学们还得带三样宝物。第一,你们的眼睛,用眼睛仔细地看;第二,你们的耳朵,用耳朵认真地听;第三,你们的`心,让你们的心灵插上想象的翅膀,大胆地想象。准备好了吗?

二、            精读课文

(一)

1、自由读课文第4小节,边读边想象画面,看看灰椋鸟是怎样归林的?圈出关键的字词。

2、指名说灰椋鸟归林的过程。

3、示:“一开始……他们的叫声”指名读,教师圈出“一开始、没有几分钟”

4、你们想听听他们的叫声吗?闭上眼,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

5、课文中是怎样描写天空的灰椋鸟呢?

示:“它们大都是……头顶飞过”指读听着他们的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谁再来试试,把灰椋鸟的多、归林的壮观表现出来。边读边划重点词。

再读,这么壮观的场面老师也想来读读,行吗?闭上眼,用心去感受一下,睁开眼,抬起头,你看到了什么?(天空密密麻麻)这就是课文中所说的――排空而至,谁来读读这了词(指读、齐读)

6、天空中一下就有这么多鸟吗?

7、让我们把看到的灰椋鸟归林的情景连起来,用我们的朗读来展现!(齐读)

这是我们用眼看到了,那同学们你又听到了什么?(指读“先回来的鸟……伙伴汇合”)

你们都听到了什么?这些叫声都是一个调的吗?理解“倾诉、呼唤、应和”,

灰椋鸟课文教案 篇13

灰椋鸟课文教案

教学要求: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在学的过程中,能找出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的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体会体现灰椋鸟归林的壮观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灰椋鸟》这篇课文,谁来读一读课题,你来?(灰椋鸟)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是作者徐秀娟在盐城自然保护区工作期间写的一篇散文,课文主要写了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的壮观景象。

二、入情入境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亲眼目睹这一壮观景象啊?(想)那好,就请跟随老师一起来吧!(学生欣赏)

第一部分

一开始还是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见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师范读())

第二部分

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天上的鸟越来越少了,可是整个林子里的灰椋鸟还是不愿过早的安眠。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地羽毛全变成进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师范读)

三、出示学习方法

看了这一场面,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观赏了灰椋鸟归林以及它们入林后落下起飞,起舞争鸣的景象,同学们想不想看看作者用怎样的优美的语言把这壮观的的景象写下来的啊?(想)请同学们打开自己心爱的课本,课文写这壮观的景象主要是哪几个自然段啊?(第四和第五两小节)为了能让同学们能更好的学习这两小节,老师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学习方法。(出示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

读--划――品

(1)读: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划:划出你喜欢的句子。

(3)品:边读边思,你喜欢这些句子的理由。

同学们可以根据老师提供的学习方法,去自读课文,学习课文四、五两小节。(学生自读,自悟,感知文章的内容。)

四、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师:好,刚才看见同学们个个都很认真,我们大家来交流一下,读读你所喜欢的句子,说说你喜欢这些句子的理由。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相机指导,重点指导学生朗读。)

1、学生找出盘旋、陆续、投入等词语,在读中理解这些灰椋鸟的一小群一小群飞来的情状。

2、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让学生弄清排空而至的意思,体会灰椋鸟大部队归林的气势。

3、启发学生通过整群整群的列队飞行、数百米长的长队、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等词语展开想象,进一步加深队排空而至的理解,体会鸟儿归林的场面是何等的壮观!(指导学生朗读体会)

4、让学生反复体味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这句话表现的听到鸟儿悦耳的叫声而使作者产生的愉快和亲切的感受。师:如果你就是一只归林的灰椋鸟,你会和同伴们说些什么呢?(学生想象说话)。

5、体会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借助语言情境和对照插图,展开联想。(语言文字的欣赏)

6、天上的鸟越来越少了,可是整个林子里的灰椋鸟还是不愿过早的安眠。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地羽毛全变成进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把灰椋鸟写的很美,那是由于在晚霞的映照下,还用了一个拟人句,这样把灰椋鸟当作人来写,感觉和真的一样。

7、这上万只灰椋鸟是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还是在倾注自己的节日?要不怎么会这样热闹呢?

8、我被着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同学们,如果你是作者地话,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呢?(指名学生说。学生想象说话:①我被着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啊!这场面真壮观!灰椋鸟成群结队归林的样子,犹如大海的波浪,一浪接着一浪,朝着树林涌来,在夕阳的余晖斜照下,灰椋鸟的羽毛格外的美丽。这么美丽可爱的灰椋鸟,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让这片美丽的树林永远成为灰椋鸟的天堂。②我被着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灰椋鸟回家了,树林就是鸟儿的家。③我被着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我真的看见灰椋鸟是怎样回家的了。我们要保护树木,参加植树造林,让鸟儿有家可归。)

五、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的收获还真不少,我们知道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们就无法观赏到这鸟儿归林的壮观景象,让我们再次目睹这一壮观场面。(动画演示一、二部分,学生跟着画面小声的朗读课文。)

六、情感升华

1、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鸟和我们人类共同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一个地球上,我们要爱护鸟,为鸟儿提供美好的生活环境,让我们整个世界更美好。

同学们,作者徐秀娟正是有着一颗爱鸟、护鸟的心,她在自然保护去工作期间,不顾自然环境的恶劣,在夜色笼罩的茫茫的滩涂上为了寻找飞散的丹顶鹤,不慎陷入沼泽地,献出了年仅23岁的年轻的生命,为了歌颂、怀念徐秀娟的事迹,艺术家创作了一首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欣赏)

2、让我们永远记住徐秀娟的这句话: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到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学生齐有感情的朗读)

小学语文苏教版第11册第18课《灰椋鸟》自评

《灰椋鸟》这篇散文描绘来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敬仰之情。这节课,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自读自悟,领会并欣赏灰椋鸟归林以及他们落下起飞、起舞争鸣的景象,体会作者观鸟时的兴奋,欢呼时的情感,增强学生爱鸟意识。

我先运用了多媒体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到百鸟归林,呼朋引伴,浩浩荡荡的壮观场面。学生赏心悦目,学习了课文的情趣被调动了起来。学生通过读、划、悟与文本真切对话,教师则在一旁提醒,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例如:不动笔墨不读书、你不但会思,你很会读等等。学生通过自学,收获不少。学生、教师、教材三者之间的多元对话过程中,我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毕竟学生是阅读的主任。对于学生自己感知到的,自己所发现的,我都给予鼓励和赞赏。当然,我在整个对话过程中,起着激活、指引、协调、保证的作用。如:引导学生通过词语来感悟,通过句式来感悟,通过情境来感悟,力争使语文课堂成为个性张扬、灵性飞扬、生命律动的精神殿堂。正因为如此,学生都能畅谈自己的发现及感受,读得也比较投入、到位。

最后画面的欣赏,不仅对全文起到了辐射的作用,而且让学生整体感知场面的热闹和喧哗,而且升腾了学生的内心体验与情感。

结尾,我声情并茂的叙述,画面的生动感人,音乐的凄婉、深邃,再现了女大学生徐秀娟为了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陷入沼泽地的悲壮场面,本文最后一段的再现,学生深情的朗读,实现了学生情、教师情、文本情三情共振的效果,学生爱鸟,护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网站地图